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長城保護既缺人又缺錢 如何破解長城保護困局?

王  玨  婁夢玲
2015年10月22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破解長城保護困局(深聚焦)

 

  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巍峨挺拔……這些是人們形容長城最常用的詞匯,也許這就是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著名長城段落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但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長城僅佔全國長城總長度的5%,其余95%的長城則分布在那些偏遠險峻的山區甚至是了無人煙的沙漠和戈壁。被人們遺忘的野長城,生存狀況如何?日前,記者走訪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秦皇島市等地區的部分野長城段落,探尋長城保護現狀。

  野長城生存堪憂 全國95%的長城面臨困境

  樣邊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修建於明代初期,總長約3公裡,城牆由規則的大石條砌成。作為明代長城的“樣板工程”,樣邊長城的規格建制十分完整,建造工藝在當時數一數二。至今仍是懷來縣境內保存最完整、建筑質量最高的一段長城。

  然而,如此堅固的長城依然無法逃避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如今,樣邊長城原有的1.5米高的垛口已經不復存在,部分敵樓和牆台受損嚴重。長城上碎石滿地、雜草叢生,多處已經發生坍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的人們為了建房都來樣邊長城取石材。現在周圍很多村庄裡的房子都是當年人們用大城磚建起來的。”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說,“80年代以后,人為破損長城的情況已經明顯減少,但長城遭受自然損壞的情況仍然較為嚴重,每年都有3至5處因風雨侵蝕發生坍塌。”

  面對長城殘損日益嚴重的現狀,當地文物保護者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懷來縣小南辛堡鎮的一名政府宣傳委員說:“目前長城保護工作僅停留在加強保護宣傳力度、改善長城周邊生態環境等方面。然而,這些舉措對已經破損的長城並不能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

  雖然樣邊長城尚處於不受保護的“野生”狀態,但由於其修筑原料和工藝較好,所以在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洗禮后,即使滿是創傷,但仍能屹立不倒。放眼全國,絕大多數野長城的生存境況則更加糟糕。 

  “全國絕大多數野長城的受損程度要比樣邊長城嚴重得多,有些野長城甚至都沒有了城牆,隻剩下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墩。”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依萌說,全國長城保護的總體現狀是不好的,我國長城歷代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像樣邊、八達嶺、山海關這種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大概隻有370多公裡,佔全國長城總長度不到5%,而剩余95%的長城,因為修筑質量較差再加上缺乏保護正逐漸走向消亡。

  既缺人又缺錢 資源分布不均是重要原因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長城保護條例》,該條例明確了屬地管理制度,鼓勵各地區加強對轄區長城的保護工作。但是缺人缺錢使得各地文物部門的保護工作難以開展。以張家口市為例,2012年張家口市文物局成立了長城保護的專門機構——長城管理處,負責對市區內的各段長城進行定期巡查和監管保護。但成立至今,長城管理處一共隻有3名在編人員,其中1位還是會計,實際隻有2名人員負責整個張家口市1800多公裡長城的普查工作,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秦皇島市。有關人士透露,秦皇島市撫寧縣文物管理所編制共9人,實際在崗僅4人。而這4個人需要管理全縣142.5公裡的長城和其它80多處的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該市撫寧縣開創了長城保護員制度。該縣文保所所長楊大海說,現階段撫寧縣長城保護員隻有24人,人均管轄長城的范圍約為6公裡。在沒有任何專業設備的條件下,這些長城保護員隻能靠雙腳徒步巡查修筑在偏遠高山地區的長城。

  “縣級的財政資金本來就比較緊張,基本隻夠開支人員工資,要想從縣級財政撥款用於長城的保護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對野長城逐漸破損的慘狀,李鼎元十分痛心:“現在很多野長城坍塌的速度正在加快,如果沒有經費對這些長城及時搶修,用不了多久它們就會消失。”

  張家口市相關文保管理者也透露,長城管理處每年都會定期開展4次長城巡查工作。但是一年的巡查經費隻有3萬元,這點經費對於長城普查的海量工作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撫寧縣一位從事長城保護12年之久的文保員說:“我每天都要上山巡查,這些年下來已經走破了好幾百雙鞋。說實話,每年1000元的補貼還不夠我買鞋。”

  然而,相比其他地區,撫寧縣已經算是長城保護工作開展得比較好的縣區,而其他大多數縣區的文保員都是在義務保護長城。

  對於長城保護缺乏人員和經費的問題,張依萌說:“《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后,國家每年投入長城保護的費用大概在1億元左右。截至今年,已經投入了近10億人民幣。” 按照每年國家下撥1億元的長城保護經費來算,全國每公裡長城得到的保護經費應該在5000元左右。

  “按照現行的做法,政府主要把長城保護經費用於一些有開發價值的、能夠依靠旅游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長城段落,而對於那些位於人跡罕至地區的野長城卻採取放任不管、自生自滅的‘放養’政策。因此,那些備受呵護的長城成為長城‘代言人’,受到世人的矚目和瞻仰,野長城的生存境況卻每況愈下,受盡冷落和淒涼。”張依萌感慨,“由此可見,並非國家對於長城保護不夠重視,經費和人員分布不均也是導致野長城保護困難的重要原因。”

  逐步推進 建立科學系統的保護制度

  “工作組駐扎界嶺口,不辭辛苦把各家走,了解了民情與民意,給本村帶來了福和利。”這首詩出自撫寧縣一位長城保護員之口。今年59歲的喬國華,是撫寧縣大新寨村一名普通農民,2004年至今,他擔任長城文保員已經11個年頭。喬國華說,自己管轄的長城約8公裡,每隔2到3天他必須到山上去巡查一次。“以前這裡敵樓圈羊、翻蠍子、取磚取土的現象時有發生。隨著人們保護長城的意識提高,人為損壞長城的情況越來越少,即使偶然有游客搬長城磚,也會在聽了我們的勸解后及時改正。”喬國華說。

  20世紀50年代,我國加強了對長城的保護工作。修繕了以八達嶺為代表的一批重點長城段落。在“愛我中華,秀我長城”精神的號召下,20世紀80年代迎來了長城保護的又一個高潮。如今,隨著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長城保護正在掀起又一個熱潮。

  “之前的長城保護憑的只是群眾滿腔的熱情,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對長城進行系統、全面的科學實踐基礎上實施保護。”張依萌說。

  國家於2005年制定並實施《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以來,對野長城的保護力度逐年加強。“從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長城保護項目來看,搶險加固項目數量所佔比例有所增加。這意味著隨著經費在全國長城分配的調整,野長城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張依萌說。

  長城保護不僅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各長城屬地也應該根據境內長城的分布特征,整合地方資源,創新保護長城的政策和舉措。為了加大長城保護力度,撫寧縣今年首次設立了長城保護工作站。楊大海說:“近年來,野長城的游客數量逐年增多。我們成立長城工作站的初衷是想讓站內工作人員引導游客文明旅游。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對長城的人為破壞,另一方面也能盡量避免游客在攀爬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野長城時出現安全問題。”據悉,目前撫寧縣內已經成立了2個長城工作站。未來,縣內其他地區乃至秦皇島市其他長城沿線村落會陸續成立長城保護工作站。並且計劃在一些受重點保護的長城段落成立人數更多、規模更大的長城保護組織。

  作為現有長城最多、時代跨度最大的張家口市近年來為長城保護開展了不少工作。據相關人士介紹,張家口長城管理處一經成立就建立了長城保護定期巡查制度。3年來,已經巡查長城達300多公裡。在巡查過程中,他們主要負責對長城的各類數據進行記錄,並將在此基礎上繪制張家口市的長城地圖。此外,長城管理處還成立了專家例會,目前,專家例會已經有9名特約研究員。

  國家文物局也表示將制定下一階段長城保護工作計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檢查驗收工作,繼續科學推進長城文物本體保護維修工作,加強督察監管力度,遏制人為破壞。

  制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22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