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觀電影《燃燒的影像》有感:讓觀眾成為歷史的目擊者

李  鎮
2015年10月2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觀眾成為歷史的目擊者(藝邊雜談)

  圖為紀錄電影《燃燒的影像》海報。

  從9月1日開始,一部名為《燃燒的影像》的紀錄電影在全國的一些城市低調點映﹔9月18日,這部電影在全國正式公映,慢慢引發了影壇不小的震動——這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電影,這是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對館藏的500余部抗日戰爭時期拍攝的紀錄電影進行了數字化整理后,最終從284部影片中精剪了133000余幀畫面,修復並制作完成的一部電影。

  2015年元旦剛過,《燃燒的影像》主創團隊進入了緊張的前期籌備階段。庫房的大門打開了,沒有人知道,在那些許久未有人動過的膠片盒裡究竟藏著多少秘密。經過技術人員多日專業的特殊處理,經過數字化的影片一批批成為可用的基本素材。在小放映室裡,銀幕上的一切讓整個團隊驚呆了:

  “一·二八”事變,閘北成為一片焦土,蔡廷鍇正在部署著第十九路軍﹔盧溝橋事變次日的宛平城,布滿彈孔的城牆,人們自發地慰問守城的戰士﹔平型關大捷,林彪、聶榮臻正在戰場指揮作戰﹔被稱為血肉磨坊的淞滬會戰,馮玉祥用充滿魅力的演說激勵士氣﹔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的孤軍還在死守陣地,著名的八百壯士其實還不到四百人﹔台兒庄的戰場上,竟然有孩子在挖戰壕﹔武漢空戰,在戰斗機中拍下了戰機翻滾著與敵人互射,並最終擊落敵機的場景……

  還有一些關於特定時間的特殊鏡頭:1937年12月12日,中國軍隊被迫撤離南京時,攝影機拍下了回望南京的最后一個鏡頭,那是一個模糊的畫面,像一個淚眼婆娑的孩子撫摸母親的臉﹔

  1945年10月10日,北平故宮太和殿廣場擠滿20萬市民,他們親眼見証了侵略者在投降書上簽字,那時整個城市的人口也不過200萬……

  當時的感覺很奇妙,仿佛這些影像就在等待著我們。它們的來源不同,但都是抗戰時期拍攝的,有的來自私營公司,有的來自外國記者,也有少量是從日軍和敵偽政府繳獲來的膠片,絕大多數來自當時國民政府電影機構派出的戰地電影隊。無數的戰爭場面在眼前閃過,很多機位明顯就在射程之內,攝影機是如何記錄的?很明顯,當時的戰地記者是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留下了這些畫面。《燃燒的影像》點映時,一位記者曾問:“當時拍攝這些影片,採用了哪些特別的技術?”我這樣回答他:“這部電影也許運用了最復雜的技術,那就是——攝影師把戰場拍清楚,並且還活著。”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知,拍攝這些影像的人,很多真的就犧牲在疆場。“讓將來的人們看到”——這件事比他們的生命還重要。我們要忠實地呈現這些畫面,讓更多中國人看到,讓觀眾成為歷史的目擊者,不能辜負前輩們這些超越時空的禮物。

  時間緊迫,僅看完所有素材也需要幾個月時間。整個團隊一直在加班,轉數、修復、撰寫文案、考據、剪輯、后期在同時進行﹔大量慘烈的畫面也給年輕人的心理帶來不適感,有些人甚至做過噩夢,但是為了讓影片趕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上映,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心理調適,大家感受到這份影像遺產的厚重,每個人都在努力克服,彼此鼓勵,“勝利屬於我們”是文案組郵件結尾的慣用口號﹔影片修復小組有三人病倒﹔而導演組后半程吃住幾乎都在機房裡。

  以往的許多紀錄片可能都用到過早期影像,但素材的使用可能是錯位的。而在《燃燒的影像》中,畫面和文案的契合度則非常高,除了極少數場景,絕大多數畫面都是來自相對應的歷史現場,我們盡量避免素材借用的情況。影像中出現的事件、人物、軍隊番號,甚至軍服、武器、徽章都經過了考証。原始素材多數是無聲片,不少連片頭都沒有,僅僅看影像難以理清頭緒。攝制組購置了大量抗戰文獻,發現同樣的歷史資料,數據就常常不統一,對於細節的說法也各不相同。為此,我們專門請來了軍事科學院、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等權威機構的專家給予專業指導。一部分抗戰史專家發現,以本片的素材影像作為原始史料,也修正了以往一些史料的錯漏之處。

  在史料的選擇上,我們盡量選擇觀眾沒有看到過的素材,比如蘇聯援華、《中英新約》《中美新約》的簽訂、日本留學的學生軍貼標語、在故宮舉行的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審判川島芳子等等﹔對於觀眾熟悉的史實,則盡量展示大家沒見過的細節。

  9月18日,《燃燒的影像》正式在全國公映,我們採用了最低票價。看過的觀眾大都用“震撼”“感動”“難忘”來形容自己的感受。雖然國內紀錄片的票房一直都不理想,但是也不乏穿越整個城區隻求一睹此片的熱心影迷,還有看過多場,並決定包場請學校的孩子們都來看的公益人士。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本片的出品人孫向輝說:“我們隻為公益,我們希望更多的觀眾能看到這部影片,並種下維護和平的種子。當我們選擇把影片放到院線時,大家都非常擔心的票房問題,對此我們不會去太多地比較,一方面紀錄影片和商業電影沒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讓大家能在影院看到70年前記錄影像和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

  導演黎濤表示:“這部片子也許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請相信我們的創作態度是真誠的﹔這部電影向抗戰時期浴血奮戰的先輩致敬,也向那些記錄下這些影像的電影人致敬。”制片人薛寧為電影研究者、軍史發燒友和影迷還准備了一份特殊禮物,她組織資料組編寫的《燃燒的影像》同名圖書即將出版發行,書中不但收錄了完整的影片台本,還詳細介紹了影片中一些珍貴素材鮮為人知的背景資料。

  就像一位觀眾說的:“我們都學過歷史,自認為了解歷史,但是與親眼看見歷史相比,還是有很大不同。”這部電影沒有色彩,沒有高科技,沒有明星,隻有真相。隻要你進入影院坐下來,就會被真相打動﹔並且,總有一些鏡頭,你永遠不會忘記。

  (作者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本片總撰稿)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22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