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新作速覽)

讀劉仁前“香河三部曲”:在兩種文明交匯點上

丁帆
2015年11月27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我所了解到的中國百年文學史中,能夠用長篇小說來描寫蘇北裡下河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者,劉仁前算是第一人。汪曾祺的短篇杰作《受戒》《大淖記事》、胡石言革命浪漫主義的《柳堡的故事》《秋雪湖之戀》、畢飛宇飛揚靈動的中長篇《地球上的王家庄》《平原》,都曾為這個地域的文學增添光彩。而今,劉仁前用長篇小說來描摹裡下河半個多世紀人事變遷的作品,可被視作這一地域文學發展的新動向。

  “香河三部曲”是作者10年寫作的集結,包括《香河》《浮城》《殘月》三部長篇小說,描摹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生存在裡下河地區柳家四代人的命運變遷。《香河》《浮城》寫出了中國農村、鄉鎮、小城市半個世紀的發展簡史,呈現出裡下河地區從農業文明進入現代文明的社會轉型。第三部《殘月》則表現了現代商業文明、消費文明對一個小城鎮的滲透侵蝕,凸顯農耕文明的沒落,摹寫中國農村60年變遷的滄海桑田。

  鄉土文學在藝術風格上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元素,也就是所謂的“三畫”:風俗畫、風情畫和風景畫。以上這三個要素,“香河三部曲”全部具備。其中,第一部《香河》對“風景畫”的描寫最為突出,這也是對30年來中國鄉土小說風景描寫消失殆盡的一次補救。

  從整體的文學藝術品質來說,《香河》也是“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它既有大量的風俗風景描寫,又有一種浪漫主義浸潤在靜態美的農耕文明中的豐滿氣象。《浮城》則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交叉構思的表現手法。《浮城》描摹了鄉鎮與城市、官場與商場,其現實主義手法出現在直敘中,浪漫主義手法則都體現在插敘和回憶中且貫穿全書始終。我一直認為,越是傳統的文明形態越適合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越適合文學性的描寫與鋪陳。《浮城》對風景畫等方面的描寫就具有審美的穿透力和沖擊力。“三部曲”中的《殘月》寫的是商業飛速發展的城市變遷,探討的是人在社會變遷中的種種心理變化。

  就藝術表現手法來說,《香河》是“標准”的鄉土文學寫法,場面比較宏闊,描寫沁入肌理,開篇濃墨重彩的風景描寫立刻將讀者帶入一種傳統的美學意境之中。作者把豐富的故事情節與散文化的敘事方式相融,使小說的內部節奏形成了有機的張弛。需要說明的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反映裡下河地區的文學作品中,採用蘇北方言進行寫作者,劉仁前是第一個。

  從“香河三部曲”整體來看,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比如,它表現出了許多當代作家在創作長篇小說時都容易出現的問題:虎頭蛇尾,作家把握大篇章的后勁不足。再比如“三部曲”最后一部《殘月》在反映新一代人的心理變遷時,如果能夠表現人物心理變遷背后強大的社會力量,則會給讀者預留出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其文本的文學藝術性也會更強。此外,“三部曲”對人物的描寫應放在同一層面,即都以表現柳家四代人的情感歷史為主,但第三部卻多有旁枝逸出。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7日 24 版)

(責編:陳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