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大聖”高票房成動畫電影投資風向標

本報記者  劉  陽
2015年12月17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截至12月3日,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00億元。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國產影片佔據6席,其中包括動畫影片《西游記之大聖歸來》。

  在暑期收獲近10億元票房的國產動畫影片《大聖歸來》被不少人視作國產動畫電影全面復蘇的一個標志,由於它的出現,本來就熱鬧得有些擁擠的電影資本市場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動畫電影領域。但實際上,“大聖”的“歸來”是否真的意味著國產動畫電影黃金時代的“歸來”呢?

  “大聖”高票房成動畫電影投資風向標

  截至目前,2015年國產動畫電影票房超過20億元,與國內電影市場已逾400億元的總票房相比,這樣的數字似乎並不算高,但與過去幾年國產動畫電影市場成績縱向比較,國產動畫電影已經取得巨大進步,尤其在與美國動畫電影的較量中,國產動畫電影的競爭實力明顯增強。

  2015年最受關注的國產動畫電影莫過於暑期上映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影片創造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對國內動畫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們來說,《大聖歸來》的成功,無疑是對多年來進步緩慢卻多少有些不溫不火的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今年以來,除它之外的不少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成績雖然沒有高到令人咋舌,卻也仍然值得引起重視。

  就在兩三年前,中國動畫電影的代表還隻有《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市場規模也僅限於該系列創造的單片不超過2億元的“票房天花板”。但近兩年來,《熊出沒》《魁拔》《桂寶》《洛克王國》《賽爾號》等國產動畫電影的品牌先后確立,市場號召力也逐漸增強。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動畫出版物、動畫電視片、動畫電游等構成的動畫產業布局中,動畫電影已經成為最具文化和品牌傳播力、影響力的產品類型。

  《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4年,國內動畫制作企業和機構全年共制作完成並取得公映許可証的影片達43部,其中32部進入城市影院市場,累計票房超過11億元,增幅達67%。全年動畫電影放映總場次由2013年的265.8萬場增加至487萬場,增幅達45.4%﹔累計觀眾人次達8687.9萬次,增幅為43.8%。與全國電影的整體發展相比,動畫電影的放映場次、票房及觀影人次等重要指標均一枝獨秀。

  就國產動畫電影已經取得的逾20億元票房和暑期國產動畫電影的爆發態勢來看,市場的高速發展仍然在延續。

  今年,在國產動畫電影上映最密集的暑期檔,有20余部國產動畫電影與觀眾見面,除了本身在創作上有所進步以外,全國45家院線推出的“動畫,你早”活動也有效助推了動畫電影市場的熱度:從7月11日起,在不影響影院內動畫電影正常排片的前提下,每天早晨特別增加9點至11點兩個小時的專屬動畫電影特惠時段。

  “好的市場反饋是資本最好的引導者。”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部主任朱玉卿說,隨著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過去很少對這個市場予以關注的電影龍頭企業也紛紛在該領域排兵布陣。而過去專注於動畫產業的不少企業,也紛紛在旗下成立新的公司,使公司業務從動畫領域向非動畫領域拓展。“這些新動向,極大地推動了國產動畫電影專業化水准的提高。”博採傳媒有限公司總裁李煉說。

  以完善的流程確立故事與制作的平衡點

  但不容否認,雖然我國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較以往有所提升,但就世界范圍內來看,與動畫電影產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和日本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全球動畫電影格局中,日本和美國動畫被視作兩種氣質迥異卻都非常成功的美學風格:日本動畫電影講求情境動人,在風格上更為寫意﹔美國動畫電影則追求細節的精致和畫面的形式感。但當今世界動畫電影市場上,以迪士尼為代表的美國動畫電影顯然佔據了上風,可以說,迪士尼近年來推出的幾乎每一部影片都能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巨大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背后,是什麼在驅動整個動畫電影產業的水准不斷走高?

  事實上,在業內外資本對動畫電影投資越來越關注的同時,也造成了這個行業急功近利心態的激化。應當說,這不僅是動畫電影產業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文化產業面臨的困局。近兩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整體發展速度放緩,文化產業成為投資熱點,從“錢不夠”到“不缺錢”,資本之下的文化產業如何祛除浮躁,建立一種健康的內在驅動和發展機制,應當說是當前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基於這樣的思考,前不久,11名國內一線動畫電影從業人員組成的“中國動畫電影制作人研討班”走進了迪士尼。

  迪士尼的生產執行機制幾乎是國內所有動畫電影人關注的焦點。“中國的動畫電影行業沒有迪士尼那種為實現核心創意而不惜成本搭建的完備的制作流程和體系,因此我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周期中犧牲前期創意時間,提早進入生產,去找那個故事和制作的平衡點。”《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說。

  《桂寶之爆笑闖宇宙》導演王雲飛也認為,迪士尼的生產流程就像一台運作縝密的機器,非常值得中國動畫電影行業借鑒。在故事的發想階段,導演們會率先提出3個創意,再從中選出一個最好的,此時迪士尼所有導演和制片人將組成一個智囊團,共同來完善創意,再由導演與編劇以及美術人員組成前期項目小組,在12周的時間內將這個創意變為可視化的分鏡頭腳本,並將這個分鏡視頻進行試映,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所有成員都可以來觀賞,並且可以暢所欲言。智囊團會根據大家的觀后感總結出故事的問題所在,然后再由導演帶領前期團隊繼續修改故事以及美術等方向。每部電影的故事都會經歷6—9次試映與修正,當故事完全通過后,中期的制作環節就將全面展開。完善的創作流程是迪士尼動畫高品質的保障。

  好的故事沒有方法和捷徑

  說到底,好的機制是為好的內容服務的。田曉鵬認為,當前中國動畫電影與迪士尼優秀動畫電影的根本差距就在於,創作人員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缺少在內容上“死磕”的精神。

  “真正走進迪士尼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在發想和創作階段也存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只是他們把我們認為不正常的繁復和死磕做成了方法論,形成了常態。說到底,所有的體系其實都要為一個好的故事服務,而好的故事是沒有好方法和捷徑的。”《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說,“好的故事”是迪士尼提及率最高的詞語,也是擺在創作第一位的要素。

  所謂的“死磕”,就是要在創作中沉得住氣,不斷打磨影片的內容。而當下,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甚至整個中國文化產業都彌漫著不良氣氛,資本運作的熱度遠遠高於投資人對內容核心的關注度,找一個項目並迅速“碼盤”,成為一些投資者的游戲。資本追著創作跑,資金的高速流動要求創作生產的速度也必須加快,破釜沉舟、臥薪嘗膽式的創作也就被一些“資本至上者”視為極少數“亡命之徒”的“極端作為”。這樣的現實真的有益於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嗎?

  “專注於內容不是一句空話。”《熊出沒》系列電影總導演丁亮說。在迪士尼,新片創作之前都會有一段research(調研)工作,主創人員要走訪不同的國家,了解不同的文化,學習不同的新技術,為新片做准備。這樣良好的創作習慣,正在逐漸被我們遺忘。善於學習、勤於研究是對動畫人最基本的要求,這一點對新時代的中國動畫電影人來說尤為重要。”

  另一個制約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因素是內容低幼化導致的市場規模難以拓展。幾年前,“喜羊羊”系列電影曾經創造了令行業振奮的“小手拉大手”觀影模式,但很快,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來:“小手”的電影消費能力畢竟有限。那麼,如何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合家歡動畫電影,讓“大手”主動拉起“小手”走進影院?雖然前兩年曾有《魁拔》令市場興奮一時,也有《大聖歸來》在真正意義上贏得了市場認可,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事實上,同樣的問題也曾在迪士尼出現過。由於自身偏低齡童話作品的劣勢,迪士尼在過去的20年陷入低潮。為了創新,公司連續收購了漫威、皮克斯和盧卡斯影業,此后多年銷售額以8%遞增,到2014年銷售額更達到488億美元。但迪士尼動畫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傳統優勢,它保留了迪士尼動畫工作室,並在整合后的制作機制的驅動下創作出《冰雪奇緣》《超能陸戰隊》等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創作需要創新的勇氣,也需要沉著的冷靜。中國動畫電影的成長隻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真正實現下一個跨越。”丁亮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7日 18 版)

(責編:王藝錠、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