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南宋》:指向創造歷史輝煌背后的精神力量

![]() |
圖為紀錄片《南宋》海報。 |
對於古代歷史的認識,今人多基於文獻記載和文物遺存。因為有“百家爭鳴”,我們敬畏先秦諸子﹔因為有遼遠疆域,我們膜拜漢唐雄風。有一個時代,她有燦爛的文化,偉大的發明,先進的科技,富庶的經濟,正義的精神……后世卻概之以“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小朝廷”,這便是南宋。
對於南宋的認識框架建立於近代。近代中國深受西方列強的侵害,知識分子懷有強烈的民族情結,希望中國能收復失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種種因素讓人們對南宋的評估,放大了其卑躬屈膝的一面,輕視了其經濟、科技、文化輝煌的一面。
紀錄片《南宋》創作團隊的前一部作品為紀錄片《西湖》。在“疏浚”西湖的歷史沉澱時,我們觸摸到了南宋歷史的邊緣,發現自己以及身邊的很多人,對南宋的認知隻停留在林升的那首詩裡:“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們決定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這是先賢730多年前的遙望,也是歷史賦予后人的責任。
紀錄片選擇了南宋歷史具有開創意義的幾個方面:經濟發展、生活品質、文學藝術、科技發明、制度思想的成就,分別集成七個篇章:《遙望中原》《臨安夢華》《詩詞流域》《宋畫江山》《戲文南北》《發明時代》《回望未來》。這些成就其時開天辟地,其后延祚至今。
意欲“還原”,必然要經得住時間和地域的拷問。因此,我們格外謹慎地對待《南宋》的文本。三年多的制作周期裡,一大半耗費在撰稿上。初稿十集,我們保留了兩集﹔二稿八集,我們廢掉了四集﹔三稿七集,我們又重修了兩集。四稿終於完成,但在拍攝和剪輯過程中,還是被心中的糾結撕扯得“支離破碎”。
紀錄片《南宋》指向的是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南宋。
投降派皇帝趙構,卻也對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四大發明中的三項,火藥、印刷、指南針在南宋時期才真正作用於社會生活﹔中國戲曲是在南宋時期真正誕生的﹔中國園林文化在此時逐漸由皇家走向民間﹔中國的儒家學說、中國的道家思想、中國的佛學、茶文化、刊印著許多哲學、科學、藝術的大量書籍,都是在南宋時期大規模傳播到東南亞一帶,而后影響世界……
近代思想啟蒙者嚴復說:“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南宋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承秦漢唐北宋,下啟元明清至今。如果沒有南宋的152年,金人在1126年即佔領全境,那麼,中華文明的存續和發展,還是一個謎。
紀錄片《南宋》更在於指向創造歷史輝煌背后的精神力量。
歷史之於我們,重在精神。南宋,同樣傳下了可歌可泣的精神力量。岳飛慷慨赴死,堅信“天日昭昭”,文天祥浩然正氣,留照“丹心汗青”﹔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殉國,謝枋得不為貳臣絕食自盡……南宋與元軍最后一戰崖海大戰,宋人浮尸十萬,無一人投降。南宋滅亡后,更有大批志士仁人或一死明志,或隱居不仕,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南宋遺民群體。
2300多年前,在一穗書燈之下,孟子告誡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個民族沒有了精神,就等於人沒有了脊梁骨。這種精神,在國家危難之際需要高歌,在社會安樂之時更須謹記。
幾年前,一部《西湖》充分顯現了文化的向心力,更成為杭州這座城的新名片。她讓無數熟悉西湖的人一游再游,向往西湖的人說走就走。《西湖》僅僅碟片的發行收入,就大大超過了投資。而《南宋》的未播先紅,更証明了文化強大的向心力量。
《南宋》在浙江衛視播出第一、二集后,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這讓我們的工作找到了價值所在。我們如此投入地創作《南宋》,除了這段歷史的特殊性和意義,更主要的源自內心的一份不甘,不甘於制作一部很快就會被遺忘、會消失的紀錄片。我一直認為,中國不缺少紀錄片,而是缺少高質量的紀錄片,缺少不計報酬、不計時間、不計心血的“良心之作”。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諸多成功的紀錄片,其實都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沉澱之作。而在當今影像閱讀的時代,紀錄片宛若此中的善本,我們決心作雕刻善本之人。誠如宋人所言:“凡書籍必須精加讎校方為善本,否則便是俗本、劣本”。
(作者為紀錄片《南宋》總導演)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7日 2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