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鴨頭丸帖》:王獻之的“吃藥瑣記”
王獻之 《鴨頭丸帖》
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鴨頭丸帖》據說是王獻之存世的唯一真跡,也有人說是唐人摹本。
此帖共有兩行15字,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可見這其實是王獻之書與友人的一通手札。
從這一帖的語氣來看,應當是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訴過王獻之這個情況,王獻之服后,覺得果然如來信所說,所以回信約這位朋友明天聚會並向其求教。
鴨頭丸是一種藥,醫書上說主治“水腫,面赤煩渴,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喘急,小便澀少”。王獻之多病,故帖中常常提到藥。他另一名帖《地黃湯帖》提到的地黃湯也是味藥。
“帖”和“碑”相比,“碑”的內容多是歌功頌德、立傳、紀事的文字,鐫刻后立於某處紀念。而“帖”,按照歐陽修的說法,“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暌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和正經八百的魏碑相比,晉人法帖妙就妙在它的“家常”感,他是古人在油鹽柴米中留下的片段,不必正襟危坐的對待,也沒有裝裱懸挂的念頭,筆墨間方有難得的真情流露。
《鴨頭丸帖》雖是王獻之寫給親朋的日常短札,但它被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盛贊為“烜赫有名之跡”。他的不同尋常正如張懷瓘在《書議》中說的:“子敬才識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獻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也。”可謂是王獻之“極草縱之致”。
帖上有元虞集題記,鈐有北宋“政和”、“宣和”、雙龍等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觀款,南宋趙構(高宗)題贊,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題跋。此帖曾經北宋宣和內府、 南宋紹興內府,元天歷內府、柯九思,明內府、吳用卿等鑒藏﹔《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畫禪事隨筆》、《妮古錄》、《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淳化閣帖》、《大觀帖》等模刻。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金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