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精微素描習作:想讓學生的心能夠靜下來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劉珊 《父親-錢夾》
來晨 《家鄉小食-肉夾饃》
近日,一個關於中央美術學院(以下簡稱“中央美院”)精微素描教學成果展的帖子在微信上瘋傳,每件作品精確到微乎其微的寫實效果,令人嘆為觀止,而創作者都是剛入學不到半年的新生。據說該帖點擊率超過500萬,從美術圈“蔓延”至普羅大眾。就此本報記者採訪了課程開設者、中央美院蘇海江副教授,詳細“解密”精微素描的教學特點和創作程序。由於此前有知名藝術家認為“素描毀了中國畫”,也有畫家認為藝術學院引入的蘇派“光影素描”缺陷明顯。因此,人們在關注精微素描的同時,又引發了“國畫學生是否要學素描”的激烈爭論。業界專家就此也展開了深入探討。
以小見大
呈現有溫度的故事
蘇海江告訴記者,這次中央美院基礎部呈現的精微素描作品,都是2015年從9月份到11月份的教學成果,主要包括了“父親”、“小時候”、“痕跡”、“家鄉小食”等幾大主題。對於“精微素描”的命名,蘇海江認為,其實它就像一個“借口”,或者說“工具”,只是利用它來解決一些問題。
“從形態論的角度來說,精微素描沒什麼創新的。國外好多學校都有這麼一個課程。中央美院這一教學已經進行了七八年,慢慢得到了完善。作為基礎部,我們面對的是剛入學的新生,心比較浮躁,希望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的心能夠靜下來,修身並修心。當然,心安定下來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還希望學生對過去學到的知識和原有的一些感受進行梳理,以創作心態來帶領習作。”
整個課程大概是五六周時間,故前面的准備階段很長,叫做素描筆記繪本課程。首先,是尋找創作背后的故事。故事要有溫度,而且要有感情的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不健康的溫度﹔而后進行空間、結構、構圖、技法等方面的研究,這些是跟素描造型有關系的基礎學習。
為什麼叫繪本?就是希望學生們將結構研究也呈現為一組畫面,同時,繪本需要文字,涉及到邏輯訓練,因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准備叫思維導圖。
另外,要體現手繪能力。我們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立體材質,僅限於一些淡彩、鉛筆、色彩鉛筆,因為畫面一旦使用立體材料就“僵”了。雖然創作過程中會借助電腦、手機、ipad等現代化工具,但蘇海江對學生的第一要求是必須有一個實物,通過它去研究空間、構圖,思考從什麼視點、角度去反映它。
在教學上,蘇海江也強調一種有溫度的教學。每個主題都是老師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選定后,如何進行分析、結構,都是老師以自己的經驗、學生以自己的感受互相碰撞,最終完成個性化的輔導。
而學生們完成的作品,大小都在整開紙左右,也就是1米×0.8米,更大一些的為2米×1.2米左右,正式創作時間為三周。“經過一個充分的前期准備,學生們的精微觀察能力、心態都調整得比較好,很熱情、很投入地去完成一件作品,說明這個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藝術素質培養起到作用了。”
因此,蘇海江表示,精微素描教學最后還是要歸結到方法論上。“我對同學的要求,不是用放大鏡來看對象,而是用顯微鏡來看,真正換一個視角。所以有同學畫到最后表示:‘老師,我總算明白了,我們不是在畫一張素描,而是一張抽象畫,必須有些抽象的總結。’這就譬如織毛衣,哪根線跟哪根線穿插結合會出現什麼樣的花紋,這種結構性的東西其實是非常抽象的,我們要畫一件毛衣,肯定得了解這種結構,並將其梳理形成自己的語言,才能將毛衣畫出來,並且會產生一種創作的快感,就像小朋友做游戲一樣,很享受,停不下來。畫畫的人獲得享受了,看畫的人也會感到舒服,這樣就能形成一種交流。很多人看了原畫以后,覺得特別震撼,甚至戀戀不舍,就是這個緣故。”
突破極限
成為懂得“觀看”的人
談到精微素描的作用和意義,美術批評家、中央美院副教授王春辰表示,精微素描作為訓練學生觀察事物、觀察世界的一種方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常大家觀察事物都沒那麼仔細,看過一個東西,讓你馬上去描述,可能也很難說出其細微之處,而通過精微素描的訓練,是可以達到的。
蘇海江告訴記者,徐冰老師曾說過一句話:“素描訓練不是讓你學會畫像一個東西,而是通過這種訓練,讓你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致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明察秋毫的人。”這對他的啟發很大。精微素描教學中,傳統素描裡的結構、空間仍然要用到,因為那些東西都是過去科學性的積累,但大家應該從理念上轉變對素描的認知——素描其實是訓練人觀察事物、處理事情的方法,甚至是修煉自己的一種方法。“從方法論上來看待精微素描,觀察事物就會有一個新的視角,不是將眼睛瞇起來看,或是拿著望遠鏡看,而是從心裡面有一個轉變。”蘇海江說。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王華祥教授也表示,精微素描讓人眼前一亮。“精微素描是將素描畫得很透、趨向極致的一種。從造型能力來講,極致的精細是很重要的技術標准之一。畫到極致,人就會突破視網膜的極限,看到更深刻的東西。觀看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遠距離、近距離、中距離,還有用觀念和情感去看等,精微素描屬於超近距離的視野,這是對繪畫經驗的不斷突破。”
不過,王春辰認為,千萬不要把這樣一種技能或說狀態當成藝術的目的,如何將觀察能力轉換成一種更加有效的藝術創造,是需要跨越的坎。雖然不排除一部分學生會覺得這樣畫很有意思,在未來的創作中也樂於採用這種方法,將事物刻畫得精細入微,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就不可取了。
素描和創作
割裂兩者 易出問題
事實上,關於素描基礎教學,尤其是國畫學生要不要學習素描問題,討論一直很熱烈。甚至有藝術家下了“素描毀了中國畫”的論斷。對此,王春辰表示,雖然不完全認同,但素描學習的確需要反思。
王春辰認為,素描其實是訓練人的敏感性和對事物的把握能力,中國畫當中引入了部分素描,彌補了過去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創作時造型不准確、缺乏比例感,看起來比較僵硬的不足,這方面非常值得肯定的。“但當造型能力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后,如果直接將素描的筆法或技巧性的線條、塊面挪用到水墨中去,就會缺少水墨畫的那種氣韻,這是被很多人詬病的。譬如中國的花鳥畫,因為不是自然解剖圖,或植物學上的標本圖,傳統的寫生、勾線是一種凝練的提取,即便一個折枝也會畫得很靈動、很自然,如果呈現的是素描式的惟妙惟肖,反而會顯得呆板。但你不能說畫得准確就不是中國畫,主要還是很多畫家在筆墨深度上探索得不夠。當然,這兩者的結合需要時間,很多人花大量精力去攻克素描,相應地,在筆墨研習上就減少了。”
在王春辰看來,藝術家本身能否將素描功底進行有效轉化,還應該追根溯源到最初的學習上。有的人素描畫得很好,創作卻出不來,很大原因恐怕在於將素描訓練和創作訓練割裂開來,兩者一旦脫節就很容易出問題。因此,可以考慮學生從一開始就將觀察世界、表現世界和創作結合起來,當碰到各種各樣的造型問題后,再進行素描訓練,他的感覺和吸收就會大不一樣。“徐悲鴻先生說過:素描是一切藝術造型的基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講這個話是有意義的,但在今天,這種強調就有時代的局限性了。總之,素描不能變成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我們要看到,一些國畫家雖然沒有素描功底,也依然是很好的藝術家。”王春辰表示。
光影素描
有此基礎創作更自由
王華祥則表示,由於中國畫往往要排除光影的干擾,主要通過線條、結構來體現真實性和立體感,過去的蘇派光影素描,強調直線、塊面、光影,直接搬用到中國畫上,確實有點“血型”不合。但這不是光影素描的錯,而是很多人對光影素描的理解不夠深入造成的。
“光影素描其實是一種全因素素描,包括了光影、結構、透視和解剖。我研究了幾十年,發現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它。當然,這不是說你脫離了光影就畫不了畫,而是說有了光影的基礎,再進行結構訓練、線條學習,會容易很多。譬如說具備了光影基礎之后再強調結構,那麼你筆下的線條、造型就會帶著真實性、立體感、空間感。如果剝離了光影單純從結構入手,則很難。2001~2002年,我曾給一個高研班上過結構性素描的課,參加的藝術家包括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各個門類,當時我就發現,那些有光影素描基礎的藝術家學起來易如反掌,甚至線條都可以自學。而那些沒有光影素描基礎的藝術家,在理解空間、形體、質感的時候,會吃力很多。”
因此,王華祥認為,一個畫家如果具備全面的素描能力,畫表現、畫抽象、畫觀念都可以,會變得很自由。對一個具體畫家而言,開始他學習的是共性,而后慢慢根據自己的個性進行增減,將無用的東西刪除掉。基礎教學也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調整的過程,作為一個畫種,一種材料,會對基礎進行變形、適應。藝術家的經驗會不斷出現,對造型的認識也會不斷變化。“西方藝術在塞尚以后已經完全走向個性化了,不像中國畫家還停留在東方和西方、寫實和非寫實、光影和結構等二元對立的認知中。所謂‘素描毀了中國畫’,這種思維其實還停留在中國的上世紀80年代,對西方而言,則是停留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另外,王華祥強調,就繪畫而言,素描確實是寫實的基礎,除了完全抽象的作品,都需要這個基礎,只是分量不同罷了。“一個小朋友,本身就有一兩成的寫實能力,這是原始的天賦﹔但要達到五六成的寫實能力,就要有一些積累了,至少要臨摹過、模仿過。像梵高、高更、塞尚的作品,其中的寫實成分已有六七成,而德加、懷斯那樣的水准,寫實成分則在八成半以上。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把寫實基礎給拋棄掉了,因此,很多畫家的作品就像涂鴉一樣。現在,很多人想回到繪畫上,沒有別的路子,必須重新面對寫實、寫生、模仿,必須重提技術,而素描訓練絕非可有可無。那些還在畫畫又詆毀素描的人,無異於‘自戕’。”(記者 江粵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