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對傳承文化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華人對鄉音的展望與期許

鑒於鄉音和文化的定義都非常廣泛,就讓我們大膽的讓主題鎖定在關於祖國馬來西亞華人的人文生態。在這裡“鄉音”指的是馬來西亞各個籍貫的華人鄉音,文化指的是中華文化或本土中華文化。
在文化發展方面,我國是非常肥沃又富饒的土地,就好像馬來西亞版的“中華民族頌”,歌詞內所形容的一般“青青的家園,一眼看不完﹔祖國的大汗山,峰峰相連到天邊﹔我們的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奮斗多少年……”
我們的祖先來到這片土地后,辛勤工作和創業之余,也成立許多地緣性和血緣性組織,好讓接下來到南洋謀生打拼的同鄉和宗室得到應有的協助和照顧。先賢們深深的明白根深葉茂的道理,因此逐步的將文化、習俗、教育和信仰先后移植到這片土地上。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時代的流轉,今天我們共同探討這個主題,除了可以確認鄉音傳承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讓大家對先輩的努力和貢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肯定。
基本上,文化可以定義為人類共同生活后,與周圍環境和群體所形成的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而微觀說來,鄉音是一個籍貫的方言、民謠、音樂、戲曲、俚語、俗語、日常用語、俏皮話、打油詩等。這些口耳相傳,卻沒有正規採集和記錄的鄉音都是最貼民間及最深入草根人民生活的瑰寶。難怪,孔子說:“禮失,尋之於野。”
細細思量及體悟之后,我們不難發現,鄉音具有喚醒被遺忘的集體記憶,打點鄉愁、慰藉心靈,傳達勵志價值觀、提升抗壓能力,增強親切感和歸宿感,讓陳述更傳神易懂,以及擴大思想角度等特點和能力。這些說明鄉音可以對文化的潛意識產生穩定和催化作用,進而發揮保存和傳承文化的功能。
讓我們從生活上的體驗來印証鄉音的特點和魅力吧!
幾年前回鄉慶祝中秋節,一時興起和兄弟姐妹以及孩子們一起提燈籠游街。外甥問:“三舅,你們以前提燈也是這樣走走罷了嗎?”四弟代為回答說:“當時沒有山腳下男孩的《月亮圓》這首歌。我們在游街的時候都是用鄉音喊‘籠籠迎燈籠,火火迎燈火’(福建話)。一路走一路召集新村的朋友和同學一起出來提燈游行的。”那時候,物質匱乏,燈籠大多是自己動手制作的。老師會在中秋節來臨之前教授學生制作燈籠和花燈。有時候學校、村委或朝堂也會舉辦燈籠制作比賽、月光會,甚至歌唱比賽,以增添中秋節之氣氛。有些比較喜歡惡搞的村童還設計“火柴槍”來射燈籠和野貓野狗取樂呢!
去年的中秋,我和孩子們在社區內撿了一些直長的樹枝,用顏色“玻璃紙”,制作了三顆傳統“星星”燈籠。我們帶著燈籠到老同學家去開月光會。到達現場,原來老同學也因為緬懷童年,動手制作了兩個“打架魚”燈籠,惟妙惟肖。其他同學和朋友也各有本事,各興其盛,好不熱鬧。這個月光會喚醒了大家心中沉睡的集體記憶,同時吸引了他的友族鄰居趕前觀賞,老同學順道讓友族同胞了解此節日的由來和意義。
如果有離鄉背井在外求學或工作經驗的人不難明白什麼是鄉愁,什麼是思鄉。那種孤單、寂寞,夾雜著無助,思念親人的感覺,會從心理上煎熬一個人。甚至令人想不惜放棄一切回到親人和故鄉的懷抱。想想當初我們的祖先南來,他們是怎樣打點鄉愁,如何取得精神和心靈寄托。除了與同鄉聊天解愁,相信隻能唱唱民謠,聽聽戲曲和廣播,重讀故鄉親友的來信﹔有樂器隨身的會拉拉二胡,吹吹口琴。
鄉音洗滌了心靈的塵埃,調節了思鄉的痛苦,安撫了頹喪的靈魂,重新啟動了失落的信心。鄉音和生活起了共振作用,短期來說提升了人們的抗壓能力,長期來說沉澱和雕塑出民族文化。鄉音在人們意識中的潛伏期是非常悠久,即便是當下我聽到幽怨而嗚咽的二胡曲子時,仿佛將我帶回到三十多年孩提時代的生活現場……就在村尾的樹蔭下,有個老人一邊拉奏著二胡,一邊思念故鄉的家人!此情此景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由於語言形態的差異,學習不同語文包括鄉音,可以吸納不同的思維模式,讓思想角度更多元化。一些鄉音俗語和俚語也帶有灌輸傳統價值以及勵志勸善的作用,例如:
一、 說明有禮貌者受人愛戴,潮州話說:“不驚gia你汝(你)大聲(粗口,沒有禮貌),隻驚gia汝(你)好嘴(有禮貌)。”
二、 說明母親生產時的喜悅和危險之情境,福建話說:“生得出就麻油芳(香,念pang)生不出就六塊板(棺木的意思)。”這也勸說做孩子的要孝順母親。
三、 鼓勵做人要努力向學,力爭上游,潮州話和福建話都說:“骨力(努力)讀冊(書),不做青夜牛(文盲)。”
前些日子,到曼谷旅游,在水門(Pratunam)夜市,看到一家商販在忙著收攤,孩子在一旁昏暗的燈火下做功課。商販邊收拾邊與小孩交談,以了解孩子學校上課的情況。見到他用潮語鄉音和孩子交流,心中產生一股莫名的親切感。看到我,他放下手頭的工作和我閑聊一會,始知對方已經是第三代泰國華僑,早年祖輩還有回去過潮州的故鄉探親,自己本身沒有回過故鄉,他還說﹔“聽到潮州人離開或者回到故鄉都會到青龍古廟給神明上香。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回去潮州走走,即使旅行觀光也好。”
鄉音不僅會讓人產生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還有“見面熟”的歸宿感,不是嗎?
有時候,鄉音有一種用其他語言表達不出來的韻味,例如
一、 潮語“熻”(念hip)有蒸熟或空氣不流通而感覺悶熱。例句:
a. 小明把飯菜放入(進)炝裡熻(蒸熟)一下再吃。
b. 這個房間冷氣有問題,真正(非常)熻(空氣不流通而感覺悶熱)呀!
二、 福建話“倳”(念sai)有擺放和放置,但是用在人身上卻有閑置,無所是事的意思。例句:
a. 我將花盆倳sai(擺放)地(在)高椅(椅子)頭頂(上面)。
b. 他倳sai(閑著)度(在)厝(屋)裡,蜜蓋(什麼)都不做。
三、 潮州話和福建話都管香蕉的數量詞叫“月”(念guoi)。鄉音把香蕉貌似一鉤新月的樣子,形容的淋漓盡致。例句:老板,給我倆“月”香蕉。
依稀記得小學時期非常頑皮,我和兩位同學非常頑皮,用福建話創作一首調侃家籍同學的打油詩,詩曰:“客人客,做糕包草蜢(螞蚱),草蜢四肢腳(念ka),做粽包豆餌(念ar,豆陷)。”后來,此打油詩被其他同學用潮語傳唱開來,這才發現,原來福建話和潮州話還挺相近的。如果這首打油詩用華語或者其他語言傳唱可能就沒有那麼流暢和傳神了。其實,最難得的是鄉音不必死背硬記,卻可以朗朗上口,簡單易懂,趣味十足。
與祖母和母親一樣,我很少記住親戚朋友的年齡,相反的我比較容易記得他們的生肖。其實,一旦知曉某人的生肖,再結合十二生肖口訣就可以演算其年齡,非常實用。去年在一次交談中,廣州朋友問說:“你的家族在馬來西亞定居有多久了?”我默念了片刻,告訴他說:“我們在馬來西亞定居九十二年,已經有六代人了。”他很驚訝的問道:“你是怎麼計算出來?”我解釋說:“很簡單啊!我祖父肖虎,如果還在世的話,今年正好周歲100,虛歲101,他8歲時跟隨曾祖父來到馬來西亞。目前有曾、祖、父、我、子、孫侄共六代。”朋友笑說:“太好了,原來生肖也是有這般妙用呀!”
話說小時候學國語,總是不清楚什麼是馬來文的kami和kita的分別。老師拼命解釋說:“kami和kita都是代名詞“我們”的意思,隻不過是kami沒有包含你的說話對象,而kita就不同,它包含你的說話對象。“因此,每次用到這兩個字時都必須斟酌一番,直到有一天同學告訴我說:“不如你用潮州話記比較容易,kami就是我們(潮語念wang),而kita是我們(潮語念nang)。”困擾多時的問題馬上迎刃而解。其代名詞,如kamu你們,潮語叫恁(念ning)﹔mereka他們,潮語叫伊人(念e-nang)等,更不成問題了。
前年到深圳出差,初次見面的廠家說:“難得你我還能夠用普通話溝通,你還知曉不少其他籍貫的方言呢!”我腼腆的回應說:“馬來西亞的華人都這樣的。。。我們是赤道上一顆拒絕融化的冰。”說完他笑了,我也笑了。其實,在中國原鄉和港澳台遇到相同可以鄉音溝通的人還算常見。雖然我到過的國家和城鎮不多,但是我相信此話不虛,那就是“有海水到的地方就有華人。”原因是我的確在中港澳台以外的國家和城鎮上遇上能夠用鄉音溝通的人,其中包括耶加逹、曼谷水門、泰南合艾、阿布扎比等地﹔華語、閩南語、潮語、粵語、客家話等不一而足。
愛FM《鄉音考古思想起》的主持人張吉安曾經在訪中,不卑不亢的說:“總要有人在不合時宜的時代,做不合時宜的事情。”看到馬來西亞華人群落,隨著老人們逝世,致使各籍貫的民間鄉謠不斷消失,他觀察到採集珍貴的原鄉記憶和故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的熱枕、耐心和毅力起了滴水穿石的效果,聽從們漸漸感悟鄉音對傳承文化的重要性。
通過挖掘、研究、記錄、整理、搶救和弘揚鄉音,再由鄉音來傳承文化的血脈,守護著各籍貫的精神家園。這些努力和奮斗的過程蕩氣回腸,令人肅然起敬。馬來西亞的鄉音發展已經不再止於傳承文化,更為文化增添新元素,而步入加強和創新的裡程碑。縱觀,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括培才華文小學的《潮州大鑼鼓》、聯合五大籍貫的《柔佛古廟游神》、蕭斐弘師父發揚的《高春舞獅》、長青集團與多個國際公司聯合出品的《下南洋》紀錄片、陳在藩先生和陳微崇老師合創的《二十四節令鼓》、張吉安主播的《鄉音考古思想起》Astro頻道—福建電台《歡喜台》等,不勝枚舉。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滿山花開才是春。”語文和鄉音不但並行不悖,而且能夠互相激蕩和滋潤。讓不同籍貫的鄉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交匯出絢麗的情景。鄉音就是具有承前啟后,將原鄉文化傳承的魅力,也可以是破舊立新的基石和平台。無可否認現今的生活本來就不平淡,不過我們相信有鄉音的加持生活肯定更有活力,更有層次,同時更有立體感。
怎麼領悟這一切呢?
如果有一天你聽到鄉音,忽然感覺非常親切,特別感動,甚至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告訴你沒有別的……那是你內心的原鄉文化基因在呼喚,要你找回心靈的故家鄉啊!
【注釋】
大漢山:馬來西亞半島最高峰,位於帝帝皇沙中央山脈。
月亮圓:一首民謠。詞曲創作都源於自1980年代的馬來西亞組合-山腳下男孩,主要在傳述中秋佳節之情景
火柴槍:一種兒童制作來玩樂的木槍,可以裝置剪短后的火柴頭,令其發射時燃燒。
玻璃紙:一種透光而易破的紙張,有各種不同顏色,非常適合用於燈籠制作。打架魚:一種極嗜打門的熱帶魚,一般深紅或深紫或紫青色,身型嬌小,約莫兩寸許。在遇上對手時,全身鰭、鰓、鱗和尾部極度擴張,渾身顏色轉深,企圖驚嚇對手,以展示其神武。
青龍古廟:一座位於潮州韓江大橋西端南堤上,先前安王廟
馬來亞:在未聯合沙巴和砂拉越獨立前,當時馬來西亞半島稱之馬來亞。
愛FM《鄉音考古思想起》馬來西亞國營電台的一項華人鄉音和文化採集節目。主播:張吉安先生。
潮州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傳統音樂,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
柔佛古廟游神:馬來西亞柔佛古廟是新山五幫華人,即潮州幫、附件幫客家幫、廣東幫和海南幫,共同膜拜的寺廟。廟中供奉的神明包括,玄天上帝、洪仙大帝、感天大帝、華光大帝、趙大元帥以及其他神明和菩薩。每年農歷正月廿日眾神出巡,一連三天柔佛古廟游神。
蕭斐弘師父:號稱馬來西亞獅王,曾經率領柔佛開聖宮龍獅隧奪得十四次世界舞獅比賽冠軍。
長青集團:創立1975年,遠赴盛名的國際跨國企業集團,世界500強企業。總部設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詩巫市。掌舵人丹斯裡張曉卿爵士是馬來西亞著名華人企業家,也是東南亞文化學術界名流和社團領袖。
陳再藩先生:現時任馬來西亞南方大學文化、藝術及企業策劃部主任,日資石油化學公司之執行董事。他是大馬1980年代中頁以后許多重要文化創意的設計師及大型文化項目的推手。他早年以小曼筆名創作政治漫畫以及現代詩。1988年與陳徽崇合創《二十四節令鼓》,如今已經廣傳海內外。
陳徽崇老師:馬來西亞藝術家、教育家及作曲家,有大馬華人音樂教父之稱。1988年與文化人陳再藩(小曼)共同創作《二十四節令鼓》。2008年,馬來西亞的團結、文化、藝術及文武部長宣布將陳徽崇及其他四人列為國寶級文化遺產在世人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