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評新版歌劇《白毛女》:朴素的力量是永恆的

毛時安
2016年01月19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朴素的力量是永恆的

  中國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民族歌劇《白毛女》從1945年在延安唱響,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一個全新的文化語境中,為紀念其誕生70周年,歌劇《白毛女》復排巡演。對此,我曾有過一絲隱憂:一個“土得掉渣”的文藝作品還能激起當下觀眾情感的波濤、激起台上台下的審美共鳴嗎?現在巡演已經結束,《白毛女》所到之處幾乎座無虛席。它藝術魅力的覆蓋是全方位的,藝術魅力的穿透是超越時代的。

  誠如郭沫若所評價,《白毛女》是一種全新的文藝形態,是從新的種子——人民的情緒中迸發、生長起來的。也如茅盾所說,這是一種新的“人民文藝”,它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的航程。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白毛女》從音樂形象的構建、歌劇結構的營造、音樂素材的選取到敘事方式的特點,都對后來的中國歌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毛女》的藝術力量究竟來自何處?我發現其背后蘊藏了一個最簡單的藝術道理:泥土的朴素是永恆的。是人民的泥土滋養了藝術,是人民精神需求的泥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藝術生長存活的養分。

  可以說,歌劇《白毛女》通體上下散發著泥土才有的芳香。

  其劇本敘事是質朴的。《白毛女》的題材來自白毛仙姑的傳說。傳奇性,正是中國戲曲傳統審美的核心。白毛女,從人到鬼,再由鬼到人,賦予了全劇巨大的懸念和命運落差。在敘事上,它故事完整、情節流暢,既層次分明又一氣呵成。就第一幕看,年三十楊白勞躲債時的掙扎、喜兒扎紅頭繩時的喜悅歡欣、楊白勞被逼按手印而后喝鹽鹵悲慘自盡,戲劇矛盾明確集中,情緒變化幅度巨大,但歌劇行進節奏渾然有序,明白如話。這種敘事方式鮮明地帶有中國民間評話說書重故事、在故事中展開人物個性命運的特點。它用我們熟悉的敘事方式講述我們熟悉的故事,因而容易讓觀眾代入體驗。劇中趙老漢、王二嬸和喜兒一家相濡以沫的抱團取暖,喜兒和父親年三十晚上相依為命的短暫歡樂,尤其是喜兒伏在父親膝上的細節,最質朴最生活,也最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和感人的力量。

  其音樂是質朴的。《白毛女》音樂的基本構架建立在北方戲曲“三梆(陝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一落(蓮花落)”的基座上,高亢之中夾著悲涼悲憤。主奏樂器板胡有著濃烈的民族民間色彩,在完整編制的交響樂隊的烘托下,以自己獨特的音色揭示了人物復雜多變的內心情感。值得關注的是,音樂織體和音色豐富了,但原有的與北方戲曲息息相關的質朴的音樂本色,依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這是難得的“移步不換形”。劇中膾炙人口的喜兒的《北風吹》、楊白勞的《十裡風雪》等,也都來自民間音樂、民間歌謠。那些逐漸被遺忘被疏遠的曲調,經過歌劇《白毛女》的演繹,出自民間的那種動聽、優美、入耳、朴素、易唱的特色再度被激活,煥發出強大親切的生命活力。借由河北民歌《青陽傳》輕靈活潑的曲調譜寫的《北風吹》,將貧苦農家姑娘期盼父親的牽挂、扎上紅頭繩時歡欣雀躍抒寫得淋漓盡致﹔淒苦婉轉的河北小曲《小白菜》在劇中反復詠嘆,豐富感人,展現了中國民歌塑造人物音樂形象的巨大空間和可能性。而它所用的手法,不是我們常見的將旋律割裂片段化發展的旋法,而是民族音樂最常見的“加花”的處理手法,既豐富了曲調的變化和對性格情景的呼應,又盡最大可能地保持了曲調的完整性和朗朗上口的歌唱性。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一片浩瀚的大海,一片未曾好好開墾的莽原。我們在放眼世界的同時,完全有理由返身重回民間,從民間汲取音樂和文化的養料。這件事,王洛賓做過,《白毛女》和延安藝術家做過,我們今天還可以接著做、繼續做。《白毛女》借鑒了西洋歌劇如音樂動機主題的確立,但它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土地和自己的文化背景,它們都被有機地置入板腔體的曲式結構中。

  其歌唱表演是質朴的。71年前,王昆最早演繹塑造了白毛女的藝術形象。她質朴而本色地傳遞了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鮮活地為白毛女奠定了基本的氣質﹔郭蘭英,通過中國戲曲程式和北方戲曲的唱法融入喜兒的靈魂中去﹔“第三代白毛女”彭麗媛,融化了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之間的界限,用科學的發聲法更有力地撐起了白毛女的音樂形象﹔雷佳在前輩的悉心指點下,再現了“第四代白毛女”的風採神韻,她的演唱音色純淨,猶如穿過田野的小河,和人物的內心交織在一起,流暢動聽。聲隨字走,字以情發,特別注意漢字歌唱中字頭、字腹、字尾的處理。可以說,雷佳清晰地演繹出人物性格的成長和心理變化的脈絡。高鵬飾演的楊白勞也非常完整。

  經典的魅力和價值是永恆的。它來源於泥土,質朴中有著庄嚴。《白毛女》謳歌革命,控訴剝削壓迫,它的敘事鑲嵌在中國革命的框架中。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史是一部救亡壓倒啟蒙的歷史。其實他沒看到,救亡和革命的背后是五四啟蒙的新的繼續。“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在中國革命深處,積澱著人性覺醒的力量,呼喚著人道的尊嚴。白毛女“我是人,大河的流水你要記起,我的冤仇要你作証”的淒厲吶喊,與此遙相呼應的是氣勢磅礡的大合唱“上下幾千年受苦又受難,今天看見出了太陽,千年的仇要報,萬年的冤要伸,今天要做主人,今天要大翻身”,進一步延伸拓展了人的主題、人的解放和人的尊嚴。在歌劇《白毛女》中我們看到了個體的悲慘遭遇,也看到了作為整體的“人”:人民的最終覺醒。正是這一庄嚴主題具有的穿透時間的深邃力量,在思想上喚起了不同時代的觀眾的共鳴。

  藝術的感動來自各種表現形態。在我看來,朴素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感動。在當今充滿浮華光影的舞台上,新版《白毛女》依然是一首質朴的詩篇,就像泥土、大地、空氣、庄稼一樣,以它原生的姿態沖擊、搖撼、感染著我們的心。庄子曾言,朴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任何時代,泥土般質朴的藝術都會有它動人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9日 23 版)

(責編:王鶴瑾、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