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一切都好》為什麼不好

董陽
2016年01月19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切都好》為什麼不好(編輯點評)

  導演張猛新作《一切都好》以帶著爆米花味兒的片名躋身賀歲檔,結果石沉大海。這個結局讓不少關注張猛的觀眾失望。

  如果片頭打出來的不是 “張猛”二字,《一切都好》稱得上中規中矩:鏡頭語言流暢,開場畫面頗有光影質感,至少張國立、姚晨的表演是到位的。關鍵是,原作電影《天倫之旅》已經搭好了敘事框架,設置好了故事主題,而且這個故事在當下中國也極具現實感:老人退休后,兒女住在另外的城市,承受著大城市生存的壓力。光鮮之下的不堪,“一切都好”背后的心酸,存在於千千萬萬個家庭之中。

  這種人們習焉不察卻又無法擺脫的生活真實,本應是張猛的一道大菜,卻分明被做成了虎頭蛇尾、皮厚餡薄的糊塌子。開場小兒子失蹤的訊息本可為整個故事埋下炸點,可是到了片尾,小兒子毫發無損地出現,對老爺子進行了一次雞湯式的心理輔導,草草地、也強行地給故事安上了一個大團圓的尾巴。老人面對一連串糟心事兒的復雜心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以及溝通的可能,這些意義空間,均未加深究。此外,老人探訪四個兒女的故事段落之間看不出結構上的內在關聯,每一段都像潑出去的水,拎不起也收不回,成了孤零零的展示。由於缺乏層次和節奏上的細致構架,整部電影的情感能量遠遠沒有得到釋放,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懸而未決,鏡頭在現實的裂縫上草草滑過,既沒有痛感,也缺乏冷峻,令人明顯感覺電影意蘊之“薄”,加之可以湊成一副扑克牌的明星臉,觀眾的視點始終漂浮在表象之上。也正是因為這種意蘊之“薄”,諸如小外孫跟外公飆“大人腔”等設計痕跡明顯的情節段落都顯得缺乏情感和信息的鋪墊,成了讓人分分鐘出戲的“抖機靈”。

  張猛導演的電影作品《耳朵大有福》《鋼的琴》曾給觀眾帶來驚喜,面對《一切都好》的表現,我們寧願相信這是一部敷衍之作,期待張猛的“現實感”早日回歸。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9日 23 版)

(責編:王鶴瑾、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