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向經典致敬,我們不能隻有一個六小齡童

韓浩月
2016年01月29日09:0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一場輿論熱潮在不斷發酵,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萬眾呼吁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聲浪,有網友說“聽到音樂一響就哭了”,“我的童年有猴哥”,更有網友幻想了一下猴哥登上猴年春晚時的場景,“零點倒計時,5、4、3、2、1,金門大開,六小齡童穿著戰甲,戴著雉雞翎,耍著金箍棒大喊一聲‘俺老孫來也!’帶領一群猴子猴孫大鬧舞台,光想想我都能感動得哭出來。”不管六小齡童今年是否上春晚,網友們的懷舊情結以及對經典的記憶已經被成功喚醒。人們希望六小齡童上春晚,呼喚的不只是某一個人,更是一種向經典致敬的情懷。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關,86版《西游記》更是70后、80后、90后三代人共同的記憶。當年《西游記》首次播出時,就已轟動全國,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30年來,它的重播次數達到了3000多次,觀眾百看不厭,幾乎無“劇”能出其右。86版《西游記》的成功絕非偶然,那一代影視工作者對電視藝術的熱愛,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與精益求精,是造就這部熒屏經典的重要條件。

當年,為了增加身上的“猴氣”,六小齡童在劇組裡與猴子同吃同住。每天仔細觀察生活、思考表演,他塑造的孫悟空惟妙惟肖,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單單是為了演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就給自己制定了各種訓練計劃,最終克服了自己近視的“障礙”。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形象如此深入人心至今無人可以取代,給當下娛樂從業者以啟示:在一個角色身上投入多少心血,觀眾是看得到、記得住的。

如今,當大家把榮譽和鮮花再次簇擁到六小齡童身上時,也不應忘記那些曾經為經典的誕生付出過心血的人們。記得有報道稱,86版《西游記》在拍攝時遭遇了重重困難。劇組在特別艱辛的條件下進行工作,連基本的拍攝設備都不完備。為了拍出立體生動的特技畫面,資金不足的劇組用普通鋼絲自制威亞,拍攝時鋼絲磨細了還在用,孫悟空三個師兄弟都因為鋼絲突然斷裂而摔傷過。薪水微薄,但不少演員卻願意當“萬能龍套”,其中“沙僧”閆懷禮一個人就演了9個角色……

作為熱門“IP”,西游題材被多次搬上熒幕。包括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游》,后來他執導的《西游降魔篇》,以及田曉鵬導演的動畫片《大聖歸來》等,都贏得了不同程度的贊譽。但在猴年春晚到來時,大家想到的不是上述幾部電影,而是86版《西游記》﹔希望看到的不是其他版本的孫悟空,而是六小齡童的經典扮相。當眾口難調的觀眾都在發出同一種呼喚時,已經說明了,在接近經典方面,86版《西游記》、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離得更近,而后面拍攝的大量作品,隻能算是新時代的商業佳作,能否成為人文意義上的經典之作,還有待時間考驗。

猴年一來,西游題材更加成為了各方爭搶的“香饃饃”。且如今國內影視業在立項方面喜歡扎堆,據報道,僅猴年就有大大小小不下10部西游題材的電影立項。喜愛經典,傳播經典,包括消費經典,都是好事,可以理解,但扎堆行為並不利於經典開發。向經典致敬的最好方式應該是重質而非重量,我們不能隻有一個六小齡童。

無論最后六小齡童能不能上春晚,圍繞他所產生的熱烈議論,都已經提出了一個議題:經典的力量何以如此巨大?對經典的開發利用需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在萬眾呼吁聲中,大家可以跳脫“大聖”上春晚這個熱點話題,多一點更深層次的思考。

(責編:陳苑、李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