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 春節吉祥物不趕時髦是傳承的一種態度

“春節文化是一個中華民族傳統的習俗、趣味、知識、信仰、價值、道德、習慣的綜合體,因此關於春節符號及春節吉祥物的設計應該體現傳承的態度。”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藝術設計家常沙娜在談及1月10日發布的中華春節吉祥物的形象設計時如是說。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春節成為我國民族參與度最高、最隆重的節日。人們在千百年的內在精神訴求中獲取各種的取向並形成具有特色的春節文化,傳統的春節文化中承載著民族古老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
中華春節符號設計案中的圖形,是將漢字“春”與“福”字,依托中國結的編制元素結合起來,而在近期公布的中華春節吉祥物的設計中,又突出了民間童男童女的可愛形象。常沙娜指出,藝術不是趕時髦,春節文化不僅僅表現在我們的節日活動中,當有了一個特定的承載體,擁有一個專屬定制的符號形象,春節文化便將傳統的承前啟后共同凝結在這個符號中。
“符號的設計要跟傳統接軌。”春節符號中對“春”字的變形設計,既體現了人們幾千年來對春節的表達,也體現了對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的美好期盼﹔設計圖案中將中國的天文歷法科學與傳統精神訴求結合,渲染節日氣氛的同時傳遞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有些人說,春節符號的設計中並沒有體現出新的概念,不夠新潮、缺乏時尚,不能代表當今時代。常沙娜並不這樣認為,她表示,追求時尚,不能丟了文化,我們要在尊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創新形式以真善美為標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春節符號以及中華春節吉祥物的設計是凝練的藝術,體現著民族心理的認同,是民族精神的闡釋、形象和傳播。
歷史有了新的記載,春節有了自己的符號。常沙娜表示,中華春節吉祥物的設計與中華春節符號的綜合體現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傳承與發展,通過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融合,以設計的創新形式體現,春節吉祥物既是傳承又是創新的發展。
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文化部外聯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廣電藝術網、中國新聞社事業發展中心、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等支持,歷時一年,全球征集作品共1.7萬余幅,經過一個多月的評審,中華春節符號已於2015年2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布,與之配套的中華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動,征集、評審工作經過兩年時間,也於2016年1月10日在北京發布。中新網北京2月1日電 (朱萬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