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猴”文化悠久 漳州木版年畫刻畫惟妙惟肖

猴與文學關聯,最成功的典型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是一個具有七十二變法術的神猴,它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呼風喚雨,神通廣大。
孫猴頭是一個集猴性、神性與人性為一體的靈物,在某種程度上寄寓於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征服自然的意志。關於孫悟空的身世,眾說紛紜,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初見端倪,至后各朝均有記述。明初,孫行者形象才逐漸明朗和完滿。
古代文藝作品中,最典型的故事是“猴娃娘型”,說的是上古時期“搶婚”陋俗:有一女子被猴王掠入山洞,成了它的妻子,於是,生下一小男孩。女子家人到處尋找,終於找到這失蹤的女子,並救護回家。猴王則攜其子追至女子家,並留戀不走。女家為了絕掉猴念,將猴子經常坐的石碾燒熱,猴子不知是計,照坐不誤,結果屁股被燙紅,毛也燒光,於是留下“紅屁股猴”趣談。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有關猴的藝術品也很豐富。上古出土文物中,或古代遺存的繪畫作品、民間年畫、剪紙以及近代兒童玩具,都有猴子的形象。
漳州木版年畫,不乏猴的形象,最著名代表作是“猴鹿斗”。“猴”諧音“侯”,代表官爵﹔“鹿”諧音“祿”,象征俸祿與財富。畫中一猴持如意逗鹿﹔另一猴持樹枝捅蜂窩,“蜂”諧音“封”,整個畫面有“侯”有“祿”,以及“封官晉爵”之意。
漳州木版年畫中,“大聖練兵”也很有趣,一群猴子在齊天大聖的指揮下操練,惟妙惟肖,令人發笑。
“猴戲”也是猴文化重要內容,在漢代“百戲”中,猴戲已見端倪。東漢張衡《西京賦》就描繪宮廷猴戲的場面。唐昭宗因為玩猴玩到不問國事,成為一個亡國之君。朱溫篡政后,昭宗皇帝寵養的猴子被霸佔並掠進宮廷,猴子不願意侍奉新君,一見朱溫就跳躍攻擊,最終被殺死。
如今,猴戲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是人們喜愛的游戲節目,尤其深受孩子的喜愛。(林靖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