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舌尖上的春節

陳曉卿著《舌尖上的新年》盤點新年美食情緣

2016年02月03日10: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陳曉卿著《舌尖上的新年》盤點新年美食情緣

  大多數的人,常常是“飯來張口”,既沒有屬於自己的菜地,也不擅採摘烹飪,因而對於食物如何從田野水澤走上餐桌,沒有全程的直觀認識。美食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的是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那些美味是普通日常的一部分,稀鬆隨意。

  其實我們何其幸運,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風格多樣、內涵豐富、文化悠長的中國美食。我們又是否想過,每一道菜肴背后所凝集的經驗與智慧。每到新年,一碗豬肉三鮮餡的餃子,一盤熱氣騰騰的年糕,它們的原材料可能來自城郊、江南、東北農場,甚至海洋﹔在到達我們的餐桌之前,它們經過了無數雙手的溫暖傳遞,其工藝與技巧,更是漫長到幾近不可考的時光裡,無數心意的凝集薈萃。

  若這食物稍有不尋常,其中的心意與因緣就更值得感念。懷著對中國盛宴及其深邃內涵的好奇和向往之心,我們的團隊步步深入,收獲滿載。

  鬆皮扣,廣西平樂的春節美食——五花肉燒煮,扎孔,搽姜、酒,投入油鍋,炸至金黃,撈出投入冷水,再用腐乳醬等調料腌制,切片﹔檳榔芋片油炸,與之相間裝碗,再上蒸籠蒸40分鐘……平樂人用經驗和智慧改變了豬皮的質感,最終的成品,味道奇絕,讓人一嘗難忘。

  像鬆皮扣這樣過程繁復、口感驚艷的美食,我們還尋到了很多:蘇州七件子、黟縣臘八豆腐、自貢粑粑肉、湘西臘肉、平樂釀菜、玉林白馓、香港發菜蚝豉、汕頭生腌血蚶、肇慶裹蒸、江門大糍、廈門紅龜粿、台灣紅蟳米糕、藏族“卡賽”、內蒙古布裡亞特千層糕、榆林棗兔兔和糕角兒、環縣羊肉臘八粥、萊蕪大糖瓜……

  這些美食繽紛各異,卻都耗時耗力,它們如此煩瑣復雜、大費周章,隻為一個共同的目的——過年。

  每到深冬,在中國的大地上,總會上演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名為春運的遷徙當然也是為過年而發生的。它從幾個月甚至一年之前的謀劃,幾十天之前的搶購火車票就已經開始預演和醞釀。對很多人來說,春運艱辛,回家波折,但艱辛波折之后,終會有那一份私人定制的熱氣騰騰在前方等待著你。是記憶裡的味道在誘惑我們嗎?在四川人的期盼裡,那熱氣是熏腸的味道﹔對新疆姑娘而言,那是洋蔥、西紅柿、地產羊肉和足夠的孜然﹔揚州人垂涎著一雙竹筷插入濃汁閃耀的獅子頭裡,左手適時地端過米飯,接住肉尖微顫的一大塊﹔廣東人的回憶裡,一定有去年過年和家人共享的魚丸、牛丸,那爆漿在口腔,仿佛一場無法為外人道的魔術盛會……每個人心裡的過年必選項都有所不同,但“過年吃頓好的”是我們生活的必選項,這一點幾乎人人相同。

  新年和美食,一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一為中國人最重要的非精神追求,原本存在於兩個維度。然而,人們在面對和享受它們時的心理是如此相似:都是等著盼著,越來越近了,在手忙腳亂中歡喜甜蜜,懷抱一意的虔誠,最終換得滿堂心花怒放。

  過年的美食烙在每個人的味蕾上,成為我們記憶最深處的一部分。美食家陳曉卿早已嘗遍天下好味道,仍會感慨,小時候家裡過年做的紅薯糖才最好吃。那是一種面目不清的甜,是他在異鄉寒冷的冬夜裡,揪心想念的味道。也許在這樣的味道裡,一年一度,我們可以暫時貼近某種漸行漸遠的天真。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新年》 陳曉卿等著 中信出版社)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