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年味:米酒釀出甜蜜生活

好日子過得就是快,猴年一個筋斗就跳到面前了。我為兒女們釀的過年喝的米酒早就裝瓶了。這是我的老傳統,老習慣,做了近70年。
小時候,母親常常做米酒,一做就一大缸,十幾斤米。貪吃的我就用勺子直接在缸裡連酒和渣子一道挖著吃。后來又跟著母親學做米酒。
米酒營養好,冬天喝祛寒暖身。米酒做得多,剩下的酒糟也不浪費。冬天魚塘起魚,母親把大草魚切成大塊,用酒糟包裹起來腌在大缸裡,過一個月拿出來紅通通、香噴噴的,味道好得很。
今年春節前,我的外孫女帶著她6歲的女兒瑤瑤來到我家,要跟我學做米酒。
我告訴她,要按一斤糯米半個酒曲的比例搭配,先把糯米煮成飯,軟硬適當時稍微涼成溫熱,再把酒曲碾碎。准備好帶蓋的搪瓷盆,然后用手沾點水把米飯薄薄地鋪一層到盆底,再細細撒上一層酒曲,如此一層米飯一層酒曲往上鋪,最后把表面抹光滑,再撒一層酒曲封住,在中間扒一個小坑,蓋上蓋子。
米酒保溫好不好決定了米酒是甜還是酸。要用棉毯包好,在周圍隔著棉毯錯開放兩個熱水袋,然后用大棉被放在大床上焐著。溫度是最難把握的,太熱了酒就酸,太涼了不出酒。過一晚上后,我會用手探探被窩,溫度不夠熱了就換熱水袋,前后要換三次熱水袋。
兩三天后,我們圍成一圈,輕輕地打開被子,那一刻最令人激動。揭開蓋子,隻見米飯經過幾天的發酵變得像棉絮一樣蓬蓬鬆鬆,上面還有一層朦朦朧朧的白絨毛,盆裡盡是清汪汪的米酒。瑤瑤迫不及待地用手指挖著吃,邊吃邊說:“好甜,好甜!”
如今,我已是四世同堂的幸福老人,在我們大家庭裡,每年年夜飯依然延續著老傳統——年夜飯不喝市面上買的白酒、葡萄酒,而是喝我釀的米酒。我們管米酒叫“甜酒”,它代表了我對兒孫們的祝願,祝他們的生活像這甜酒一樣甜甜蜜蜜。
有人開玩笑說:“奶奶可以開個米酒店了。”我說:“我都87歲了,住得好,用得好,吃得好,兒孫孝順,什麼都不缺。現在還能做點米酒給大家吃,心裡特別高興。”我經歷過許多時代,是在戰爭中長大的。現在和平年代多好啊,出門不用擔驚受怕,這樣的日子,就是一天隻吃一頓飯也是幸福的啊!
■小貼士
花雕酒:花雕酒屬於黃酒,是漢族的特產酒。據記載,花雕酒起源於六千年前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代表了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在各地的花雕酒當中,字號最老的當屬浙江紹興的花雕酒。
馬奶酒:每年7、8月份牛肥馬壯,蒙古族人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后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馬奶酒性溫,有祛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苦蕎酒:以苦蕎為主要原料,配合使用糜黍等優質雜糧發酵而成,在四川彝族聚居區等地流行。該酒富含葡萄糖、多種氨基酸、有機酸、多糖等成分。適量飲苦蕎酒可預防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風濕病等,並且有強筋骨、健脾胃、祛風濕、壯腎氣之功效。
咕嘟酒:咕嘟酒是怒族酒中的上品,用“咕嘟飯”(用玉米面和蕎麥面制成,似年糕)釀制。其做法是將咕嘟飯晾涼,拌上酒曲裝入竹篾籮裡捂好,幾天后發出酒味,或滲出酒液裝在罐子裡,密封十幾天就成了。吃時先過濾,再兌上一點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略醞釀幾分鐘,即可飲用。
本版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9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