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藝評論

從模仿到超越國產綜藝節目在成長

芃子 易水清
2016年02月15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模仿到超越國產綜藝節目在成長

  近年來,國內熒屏綜藝類節目大熱。無論是播出時的收視率,還是播出后的話題性,綜藝節目始終勇立潮頭。為什麼綜藝節目越來越火?最直觀的解釋是,它越來越好看了。從內容到制作,每周一檔的綜藝節目越來越有“大片兒”范兒。事實上,一個品牌性的綜藝節目,其制作經費的支出和播出時吸引的廣告商投入都堪比影院級商業大片。據統計,僅在剛過去的2015年,我國熒屏出現綜藝節目215檔﹔預計在2016年,這個數字還會翻一翻。縱觀這幾年國產綜藝的異軍突起,正驗証了那句老話“知恥而后勇,奮起而直追”。中國電視綜藝人正在演繹一部從模仿到超越,加速成材的勵志大片。

  珠玉在前,埋頭苦學。其實,國產綜藝熱的“國產”二字,嚴格地說要打上引號,因為目前大部分在國內熱播的綜藝節目都是“舶來品”,是從國外引進版權而后中國化的產物。比如我們熟悉的“好聲音”“好歌手”“奔跑的大叔”“出走的大嬸”等都是有外國原版的,可以說那些廣為人知的國產綜藝只是一個成功的復制品。其中,韓國綜藝在國內市場最吃香,據統計,有72.45%的韓國綜藝節目版權已經被我們買斷。引進韓國綜藝模式在國內制作播出,結果往往是“就算不能贏也保証不會輸”。於是版權爭奪日益激烈,由於僧多粥少,在過去一年裡,我們不幸看到“兩個姐姐、三個爸爸、四個挑戰”,在國內熒屏上爭相上演“中韓之戀”。

  竭澤而漁,另辟蹊徑。2015年下半年,一檔脫胎於日本富士台的綜藝節目《全員加速中》在湖南衛視與觀眾見面。節目主打三空間聯動的游戲模式,綜藝效果、電影情節、游戲環節三條線索交織,讓人目不暇接,十分“燒腦”。對於長期“口感”單一的國內觀眾來說,無疑是對“消化系統”的一次挑戰。從開普勒星到黑衣獵人再到戰國西施,一些觀眾大呼“看不懂”,而豆瓣上那些被“日番”喂養起來的年輕族群卻看得津津有味,口碑頗高。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單一的取材、模仿雖然安全,但缺乏想象空間、進取通道,國內綜藝人顯然並不滿足於永遠做“成功的復制品”,向外博採眾長,對內培植市場,邊看邊學,邊學邊做,幾年下來,漸成氣候。

  國產綜藝這些年,有意無意走過了“三步曲”:2012年、2013年是學藝——幾乎把所有好的國外綜藝模仿了一遍﹔2014年、2015年是精進——各電視台不遺余力“全員加速”地推廣綜藝節目,塑造綜藝品牌﹔2016年,則有“出師”之象——真正的國產原創綜藝初露崢嶸,在突出娛樂性的同時,更符合國情、貼近民生,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如遺產保護類、二胎子女類、學生成長類……原創綜藝除了博觀眾一樂而外,還能發人深省、觸動情懷,是為一大優勢。網絡綜藝獨樹一幟,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網絡綜藝的興起,2016年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紛紛推出自制綜藝節目,一些電視綜藝人、學者也跨界互聯網,在這片空間更廣闊的未墾之地“大興土木”。網絡綜藝吸引了大量95后、00后的年輕收視群體,在他們最初的綜藝收視體驗中,植入國產綜藝的身影,何嘗不是國產綜藝從模仿到超越,加速成材的制勝之法呢?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