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論世:回不去的花果山

《西游記》的一頭一尾是兩座山,從花果山起,到靈山止。而整個取經故事也是由一座一座的山串聯起來的,且不說妖魔鬼怪藏匿荒郊野嶺佔山為王,那些神仙菩薩也多是居於秘境仙山,據此完全可以整理出一份地理圖志。“地仙之祖”鎮元子的萬壽山五庄觀,長著“天開地辟的靈根”人參果樹,以觀主身份的顯赫以及人參果的珍稀,這裡定是不同凡響——五庄觀山門前碑上寫著十個大字:“萬壽山福地,五庄觀洞天”,這和花果山水帘洞的對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何其相似乃爾!而花果山“乃十洲之祖脈”,豬八戒請孫悟空歸隊時,二人攜手登上花果山極巔之處,八戒也贊嘆:“果然是天下第一名山”。想來,“洞天福地”該是恭維一座好山的最合適的詞匯了。
山裡住著神仙,也住著妖怪
高山仰止,對山的崇拜在許多民族中都存在,所謂“沒有了崇拜,山就不再偉岸”。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的山岳崇拜、山水文化由來已久、雅俗共賞。在書中第九回,長安城外涇河岸邊的漁翁與樵子也在爭論“山青”與“水秀”哪個更勝一籌。相對於可以結伴登臨的五岳名勝,那些人跡罕至、虛無縹緲的神魔居處,更具吸引力。
神仙和妖怪一般都住在山裡。就仙人而言,隱居山林既有逃離紅塵喧囂的情感寄托,也有“欲上高峰窺皓月”的精神慰藉。拿妖魔來說,佔據荒嶺是為了生存過活,也是為了修行,山洞正如母體的子宮。玉帝得知石猴出世,指示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上天有好生之德,躲過鏟除剿滅,也許機緣巧合,土生土長、自學成才,歷經千百年修煉的生命,也能躋身仙列,像被觀音收服做了守山大神的黑風山黑風洞的熊羆精。山裡的妖怪與人間的帝王官吏各有轄區,想必這些丑陋晦氣的精怪自慚形穢,無法面對城郭市井的亮堂繁華,由此形成涇渭分明的結構秩序。
妖怪的本質特征就是吃人。孫悟空在花果山,也干過吃人的勾當,所以自然是魔。與他激戰的天兵天將稱其為“妖猴”,來定分止爭的如來佛祖說此行是為了“救駕煉魔”。八戒和沙僧也有吃人的經歷,沙僧項下就是九個骷髏。吃人是一種墮落的惡,有此惡行萬劫不復,沒有重量級的神仙保舉加持,難以出頭。
當年花果山七魔王結拜,牛魔王為老大,孫悟空是小七。而大鬧天宮這樣的轟轟烈烈的事業,六個結義兄弟並沒有伸出援手,只是在孫悟空戰勝哪吒三太子之后來賀喜,喝了一場大酒。之后猴子和老牛也交手,看不出一點兄弟情分,為何?李卓吾評點《西游記》的批語中說:“友人曰:‘妖魔禽獸說恁麼情分!’又一友曰:‘沒情分的便是妖魔禽獸耳!’”
從這個意義上說,妖魔是無情的,但孫悟空又是有情的。
從花果山登上木筏,漂洋過海
孫悟空的成長之路,有幾個轉折點。先是漂洋過海訪仙學藝,來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在菩提祖師門下。之后攪亂天地,遭困囚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再之后踏上取經路,跋涉千山萬水,降妖除魔,終於達到靈山。
花果山孕育靈根,孫悟空從花果山誕生繼而走出。“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花果山是桃花源與水泊梁山的結合體,對孫悟空來說,孩提時代的歡暢、王的自尊自負,深藏心底。因為天賦異稟,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就肩負使命。出於對人生無常的恐懼憂慮和對生命長久的渴望,美猴王獨自登上木筏,“飄飄蕩蕩,徑向大海波中。”這一抉擇是對宿命的挑戰也是回應,沒有后路。
被擁立為美猴王之后,孫悟空便成為花果山的當然主人,萬年不易。對於這份資產與職責,孫悟空的看法前后不同,上天做官時常常念及,取經后牽挂之心消退,甚至多有冷漠之感。
西行路上,雖然不像豬八戒常常提出分行李回高老庄,但孫悟空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提出重返花果山。其間,豬八戒只是過過嘴癮,並沒能返鄉探親,孫悟空倒有兩次重回花果山。一次是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亂殺無辜,把他趕走,悟空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在寶象國遇難,豬八戒用激將法將其請回。另一次是六耳獼猴假扮悟空搶奪了唐僧行李,還佔了花果山。沙僧去討要行李,不敵假猴王,去落伽山向觀音求助,悟空得知此事,與之返回花果山,大戰六耳獼猴。這后一次也是孫悟空最后一次涉足花果山,也是花果山最后一次在書中出現。
孫悟空幾次遭唐僧誤解、斥責甚至逐出師門,按理說有機會回到老家,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被唐僧從五行山解救出來不久,行者打死六賊,受不了師父嘮叨,使性子拂袖而去。一個筋斗雲來到東洋大海,此時花果山近在咫尺,但孫悟空選擇了去東海龍王的水晶宮了喝茶。龍王以“圯橋三進履”故事勸導“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孫悟空聽勸回去保唐僧,引出一個重大情節——戴上了緊箍。之后再遇到挫折委屈,孫悟空有時會選擇向觀音菩薩傾訴,甚至哭訴。孫悟空不止是隻愛撒尿的猴子,還是個愛哭的猴子。書中多個場合猴子大哭,有時哭得重情重義、痛徹心扉,令人動容。
為什麼不回花果山?孫悟空說的是因為面子上過不去,頭上多了個箍兒,實在寒磣,再者他曾經聲明要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不能在本洞子孫和鬼怪朋友面前食言。但是,如果孫悟空真有一天決定退休回鄉,猴子猴孫定然還是歡欣鼓舞地接納,正如六耳獼猴當了美猴王,這些理由完全可以不作數。是內心的糾結說服、暗示強化,反認他鄉是故鄉。
靈台方寸山與靈山,在哪裡
出海學藝這一冒險傳奇,讓孫悟空變身為一個游民,穿州過府看過花花世界,已然無法回歸鄉土。“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個字謎,謎底是“心”。心性蛻變,一念之間。抵達自己內心,叩拜的須菩提祖師又是何人?在董說的《西游補》中,孫悟空被困在青青世界的萬鏡樓裡,忽然空中出現一個老人,用手一根一根扯斷紅線,行者方才解脫。問其姓名,老人道:“大聖,吾叫做孫悟空。”言語交鋒,竟和自己經歷重合,孫悟空以為是六耳獼猴又來戲耍自己,取出金箍棒便打,“突然一道金光飛入眼中,老人模樣即時不見”。孫悟空醒悟是自己的真神出現。真心妄心,心外之心,此說也是解釋菩提祖師的一種視角。
想當初孫悟空在人前賣弄,變化鬆樹,祖師決意不再留他:“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此后鬧天宮大動干戈、天翻地覆,斗戰方酣之際,如來佛祖出場定分止爭。戰爭沒有繼續,談判協議達成了一場賭賽,大英雄冒出“猴氣”。筋斗雲翻到天盡頭,卻是五根肉紅柱子。“齊天大聖到此一游”,題名留痕,此風至今猶存。孫悟空為什麼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按照李批的說法,如來是“心之常”,妖猴是“心之變”,千變萬化,不離本來面目。明代心學流行,時人對《西游記》的解讀也常常納入其綱領。五行山、緊箍咒是約束“心猿意馬”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酷刑。而五行山能鎮壓住孫悟空,靠的是山頂上貼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帖子。活動於明成化年間的姚福在他的《青溪暇筆》中說,這六字訣“蓋‘俺那裡把你哄’也”,可供一哂。緊箍戴在頭上,扎根在心裡。
而對靈山的理解,孫悟空顯然在唐僧之上。在第八十五回,唐僧為山峰挺立、暴雨飛出而神思不寧,孫悟空開導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其中的禪機,可以與禪門公案所言的“即心是佛”“見性成佛”比擬。
腳踏實地,認得是家鄉
花果山、五行山直至靈山,拼出孫悟空的心路。而花果山是孫悟空的鄉愁,兩次返回,詳略比較,刻畫得絲毫畢現。
在第二十八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逐,回到花果山,望見東洋大海感嘆道:“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待來到花果山,眼前一片殘敗,“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岩倒塌,林樹焦枯”,原來他鬧天宮被擒拿后,花果山被二郎神率領梅山七兄弟,放火燒壞了。近鄉情怯,這大聖倍加淒慘。於是,孫悟空花一番功夫重新整修,到豬八戒來請他時,花果山已經恢復昔日風採。傾注心血,卻也無長久指望。臨走時,孫悟空向阻攔的群猴告別:“待我還去保唐僧,取經東土。功成之后,仍回來與你們共樂天真”。縱使不舍,也隻得許下空頭願望。
與這一回濃墨重彩鋪陳描摹不同,“二心之爭”那場較量沒有故地風物、故人情誼的描述,孫悟空見了六耳獼猴就開打,然后就上天入地,直打到佛祖跟前才見分曉。驍勇依舊,衷情不在,這是孫悟空留給花果山的最后一個背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孫悟空,也都有一個花果山。鄉愁延綿,尤其是在佳節團圓、游子歸心似箭之際。書中第二回一個細節,寫得驚心動魄。悟空學道歸來,花果山久為混世魔王所佔,悟空誅滅魔王,將被攝去的小猴帶回——“好猴王,念聲咒語,駕陣狂風,雲頭落下。叫:‘孩兒們,睜眼!’眾猴腳躧實地,認得是家鄉”。腳踏實地,眼前是故鄉,涌上心頭的溫暖足以令人唏噓。不知多年之后,孫悟空是否還記得降落雲端的這一場景?而經歷種種坎坷跋涉,孫悟空也明白,花果山也許還在那裡,他已經回不去了。
本文原發於《 人民日報 》2016年02月16日24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