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洛陽博物館展覽"河洛文明之路":中國史縮影

彭訓文
2016年03月19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古今興廢事 隻看洛陽城

  洛陽博物館外景

  商代母鼓方罍

  河洛文明——漢代展區

  以前讀司馬光《過洛陽故城》一詩,詩中有“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之句,讓人對洛陽歷史充滿好奇。最近到洛陽博物館參觀“河洛文明之路”展覽,頓生感慨:一部河洛文明史不就是一部中國史嗎?

  “天下之中”歷史厚重

  洛陽三面環山,洛河穿城而過。洛陽博物館就坐落在逶迤蜿蜒的洛河南岸,南面是風景秀麗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到了博物館門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猶如青銅鼎一般的建筑,有六七層樓那麼高,旁邊豎立著一個十余層高的塔。博物館館長謝虎軍告訴記者:“博物館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主樓建筑高21米,豎立的觀光塔高45米,象征唐代天樞,主要用於游客觀光。整體造型寓意‘鼎立天下’‘定鼎洛邑’,充分體現了洛陽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內涵和文化特色。”

  博物館裡目前有1個基本展《河洛文明之路》、6個專題展覽,謝虎軍向記者推薦了河洛文明展。問其緣由,他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河洛文明則是中國文明的象征。洛陽古稱‘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國’(何尊銘文)即出自於此。在洛陽盆地,由東到西從偃師尸鄉溝到澗河兩岸不足30公裡范圍內,分布著夏代都城、商代都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五大都城遺址,皇陵、王陵遍布,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見的。這就是我們舉辦‘河洛文明之路’展覽的初衷。”

  河洛文明展陳分為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和五代北宋時期5大部分,展出文物3000余件,展示面積約5000平方米,結合運用新的展示手法及新的設計理念,全面系統展示了河洛文明發展演變的時代脈絡,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陳列精品。

  記錄先民刀耕火種

  進入史前展廳,一個約有3米高的古菱齒象前聚集了不少游客。工作人員說,這不是完全的仿制品,其中10%左右是化石。這是豫西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証明了3萬至5萬年前,河洛地區屬熱帶或亞熱帶氣候,溫潤類似今天的西雙版納。

  說起河南的簡稱“豫”,謝虎軍說,這也証明了河南曾經大象聚集,“《周禮·職方》裡說,‘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個象形字,指的是‘人牽象’,說明當時的中原之地大象很多。”

  再往裡走,一個半米來高的陶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像一口大缸,上面畫著鳥、魚、石斧等。這是1959年在洛陽伊川縣發現的彩繪陶缸,是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至5000年)時期的產物。專家介紹說,這個陶缸是氏族首領的葬具,而上面的畫,有的認為是部落圖騰,有的認為是黃帝與炎帝之戰的寫照,爭論一直不斷。不過,整體畫面已經具備了中國畫的基本畫法,堪與印第安人的圖騰柱相媲美,是華夏民族奮斗、自強等時代精神的象征。

  這裡還依靠多通道環幕投影系統等現代高科技設備,生動展現炊煙、狩獵、儲藏食物等種種東亞大陸上的遠古人類聚落生活狀態場景,讓人仿佛步入了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

  再現青銅器輝煌史

  踏進夏商周展廳,一件件青銅器、玉器、白陶器及復原的大型宮殿基址讓人驚奇,它由夏代、商代、西周、東周四部分組成,整個展廳給人一種肅穆、凝重、神秘的氣息。

  說起夏代,這裡最出名的藏品是中國最早的鑲嵌綠鬆石銅牌飾。它是在1984年被譽為“最早的中國”的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整體看,它像是一塊盾牌。高16.5厘米,寬8.1厘米,是先鑄好一個具有雙目的獸面形框架,然后再以數百塊大小不同的、不甚規整的長方形綠鬆石粘嵌而成的。這些綠鬆石絲絲入扣,無一鬆動脫落,足見工藝之精湛。

  綠鬆石又名鬆石,因其形似鬆球且色近鬆綠而得名,是我國四大名玉之一。作為飾物,它經常與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常置於神壇前供奉,或當做護身符使用。在我國西藏,綠鬆石至今仍是用於宗教儀式的神聖飾品。

  商代是中國青銅鑄造史最輝煌的時期。這裡展出的1964年洛陽北窯出土的母鼓方罍(音同“雷”)讓記者駐足良久。其古朴的外形和繁縟紋樣,讓人仿佛看到了那個鑄銅的輝煌歲月。工作人員說,這是一件商代青銅酒具,高50.3厘米,重22公斤,是商代典型的“三層花”紋樣結構代表作。

  八條勁鍵有力的高突棱由圈足直通頂端,面上是龍紋、雲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器蓋像四面起坡的屋頂。工作人員說,母鼓方罍的蓋內鑄有銘文“母鼓”兩個字,許多專家認為它是鼓國女子嫁與母氏男子所得的稱謂。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貴族墓葬,應是該貴族參與滅商戰爭而獲得的戰利品。

  謝虎軍說,商代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商人以稷、黍等谷物為原料,釀制出許多名酒,用於盛酒的器皿也非常多,包括爵、罍、觚(音同‘姑’)、盉(音同‘河’)、壺、尊、卣(音同‘有’)、斝(音同‘賈’)等,商代后期,“沉湎於酒”逐漸成為社會惡習,最終招致亡國,這也是這件藝術品向我們傳達的另一層意義。

  兩周展廳的設計規整方正,這裡展出了一批洛陽出土的重要青銅器、原始瓷器、玉器等等。其中一件半米來高、腰比水桶還粗的瓷瓶,是西周原始青瓷尊。它是一種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多處有流釉現象,是現在瓷器的“先輩”,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原始瓷器,它的出現極大地方便和鞏固了先人們的定居生活。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証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各朝均以洛陽為國都。東漢初、中期,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對外交流也頗為頻繁,洛陽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成為東方文明西傳的源頭之一。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洛陽更成為通達百國千城的貿易大都會。

  漢魏展分為兩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單元,突出展出了東漢、北魏時期洛陽城的重大考古發現。比如復原后長達12米的東漢墓室壁畫夫婦宴飲圖、北魏永寧寺出土泥塑藝術品、元邵墓出土的一組儀仗陶俑群等,件件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在隋唐展廳,大唐帝國繁榮鼎盛、兼容並包的景象更為恢弘。展廳裡展示了大型隋唐洛陽城模型沙盤、唐恭陵的出土文物、白居易故居及唐代絲綢之路出土文物等重要考古發現。尤其是龍門安菩(西域安國)墓出土的唐三彩駱駝,分明是西亞、中亞商人來到唐帝國經商並滿載絲綢踏上歸程的真實寫照。

  有趣的是,這裡還展出了一些碳化的糧食標本。據介紹,這些標本是在含嘉倉遺址發現的,它們的有機物含量在48%—52%之間,也就是說這些糧食種到地裡面還能夠發芽生長。唐代經濟繁榮,儲糧眾多。根據史書記載,天寶年間全國儲量1200多萬擔,含嘉倉就儲存了500多萬擔。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