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盛德:非遺傳承人群研習計劃已進20余高校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唐平)今年1月,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培訓項目開展至今已有4個月的時間,進展情況如何?又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4月21日,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馬盛德介紹稱,今年擬在全國57所學校全面開始研培計劃,目前已有近20所學校陸續開班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和現代化進程的浪潮,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遺”傳承在很多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傳承人群高齡化現象突出,年輕人的關注度、熱情度不高,傳承鏈條斷層現象比較嚴重。如何讓“非遺”傳統獲得可持續發展,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命題。在2015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1月,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據馬盛德介紹,該計劃旨在讓現有的“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傳承水平、傳承人的視野和眼界有所提高,能力有所強化,“所以,我們希望借助高校的力量,包括各級的非遺的傳承工作者、手藝的掌握者,送到高校裡搞一個研修研習和培訓計劃”。
馬盛德稱,2015年的研修研習培訓試點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23所高校進行,大概培訓了1800多人。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2016年開始,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規模有了進一步的延展。馬盛德向人民網記者表示:“我們擬在全國57所學校全面開始研培計劃,在研修、研習和普及培訓三個層面推進,計劃對1萬人展開培訓。”
新疆作為“非遺”集聚區,民族多,地域文化非常鮮明。新疆師范大學和新疆大學也是今年57所高校中項目開展較早的,馬盛德便以這兩所學校為例進行了成果展示。馬盛德說,“我一進新疆大學便參觀了一個民俗博物館,它位於一棟古色古香的三層辦公樓裡面。它過去是該校的辦公樓,后來校方專門把這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騰出來,成立了新疆大學的民俗博物館。民俗博物館裡面的展品都是新疆地區各個民族的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服飾。此外還包括一些文學作品、醫藥品方面的收藏,琳琅滿目。”據馬盛德介紹,培訓項目是新疆地區哈薩克等民族的“花氈”技藝,“上課的教室布置得非常有民族特色,牆面、桌布、學生用具等無處不體現‘非遺’的民族的特點,地域文化非常濃。整個培訓的理念和方向把握得也很好,他們請來國家級的花氈技藝傳承人到現場,學校的專家老師們在這塊領域也是長期做研究的,從理論到實踐都表現得很專業”。
馬盛德還介紹稱,目前文化部官網上專門有一個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研習培訓計劃”的窗口,隻要一點擊,凡是開班的學校基本情況、教學情況,教學方案,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都能看見。馬盛德透露,57所大學是根據各自的時間和教學情況陸續開班,“到四月底,全國差不多有近20所學校陸續開班,五一前后有些其他學校也將馬上開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