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古琴改變瀕危命運 馬盛德呼吁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2016年04月21日17:1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唐平)有報道稱,故宮目前每年推出含有故宮元素的文化產品大約為300種,很受年輕人歡迎。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也關注到該現象,他在做客人民網文化頻道視頻訪談時表示,“非遺”研培計劃裡一個很重要的意圖也是提供平台,讓“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能夠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些創新。

馬盛德在採訪中表示,在“非遺”研培計劃中,也催生了一些很好的衍生品,“這次北服的研修班有一個雲南的國家級項目叫‘烏銅走銀’,這個傳承人通過學習以后,用‘烏銅走銀’的技術做了一種耳機,耳機整個的鑲嵌都是拿銅做的,而且做得很時尚。”馬盛德稱,非遺的很多產品本身蘊含著“時尚”和“現代化”的潛質,隻要稍微在創作思路上有點變化就可以做成現代生活的時尚品。年輕人具有非凡的創造力。那麼,如何培養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來傳承“非遺”傳統,延續“非遺”的生命力也成為需要攻克的一道難關。

訪談中,馬盛德指出了幾條可行的途徑,“一是非遺進校園。我們的研培計劃裡主要以傳統手工技藝為主的項目,有些手工技藝已經進入到一些小學。還有好多工藝品,包括皮影的制作、剪紙、刺繡也可以讓同學們動手接觸。所以,非遺進校園,是解決90后、00后接觸非遺和熱愛非遺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馬盛德稱,現在非遺進校園開展得比較好,但是離理想狀態還比較遠。其中,原來在國家還是比較瀕危的古琴、昆曲進校園的經驗可以值得借鑒。“如今好多大學都有古琴的琴舍,我們也有一個古琴和昆曲研究會,定期進高校交流古琴,古琴的大師們也定期到學校裡去傳承。大學生不是說不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時候是缺乏接觸的途徑。所以,政府是有責任來搭建這個平台的。我相信年輕一代會熱愛上自己的非遺,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

另外一條路徑是大力提倡非遺進社區。馬盛德稱:“今天中央美院在望京社區裡面,它展覽完了以后,把望京社區的小學生、中學生引過來以后參觀非遺傳承人的展覽,中間傳承人再到社區去和非遺的學生、非遺的傳承人進行接觸和了解。我們傳承人再到社區去進行溝通。這一點在我們各地都比較普遍。所以進校園、進社區,讓我們的孩子在社區的業余生活裡面,或者在學校的正規的教育裡面接觸到這樣非遺的活動”。 

(責編:王鶴瑾、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