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聚焦公共文化服務:盤活人才資源 打通"最后一公裡"

劉育民
2016年04月22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通“最后一公裡”(文藝觀察·建言公共文化服務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硬件投入不斷加大,但基層文化干部的社會地位、收入待遇相對偏低,加上個人成長空間有限,降低了從業人員的職業存在感

 

近年來,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重視,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用以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不過,再好的政策和服務最后也要靠人才能落地。據我了解,目前基層文化人才極端匱乏,這嚴重堵塞了公共文化事業的“最后一公裡”。

比如,某地文化部門專門組建了地方文化資源錄制小組,准備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這個計劃肩負著搶救性記錄文化遺產的重任,如果實施有力,將會功德無量。然而由於缺乏影視方面的專業人才,錄制小組成員隻能邊學邊做,摸著石頭過河,結果是工作量成倍增加,制作的音、視頻質量卻不過關,錄制工作低效拖沓。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還大大延緩了地方文化資源的搶救性保存記錄工作。

在機構改革中,鄉鎮(街道)一級設立了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合並了綜合文化站在內的眾多機構,或在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加挂綜合文化站的牌子,設一兩個文化工作崗位,在編人員要麼在編不在崗,要麼身兼數職,長期從事其他行政工作,精力和時間都十分有限,對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配備的工作人員往往不是文藝專業出身,大多對基層文藝隊伍和民間文藝形式缺乏深入了解,以前各地鄉鎮文化站常見的地方文藝專家,能夠培養、發現、托舉地方的文藝尖子、活絡地方文化氣氛的文化人才,已經難覓蹤跡,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因此難以有效落地。

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投入不斷加大,但在人才隊伍建設、文化活動經費保障等“軟件”方面的配套投入仍嫌不足。由於整體大環境的改變,基層文化干部的社會地位驟然下降,收入待遇相對於其他部門或其他行業偏低,加上個人成長空間有限,降低了這些文化從業人員的職業存在感。

這些因素造成了基層文化人才“引不進、用不上、留不住”的現象,使得整個文化隊伍人員老化,人才斷層。突出表現為,一是缺編制,無法引進專業人才,或是有編制,但是招收不到需要的專業人才。二是留不住人才,往往是人招收到了,沒過多久,就“跳”到了其他單位,出現“年年招人年年缺”的奇怪景象。

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建設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有干勁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是這一宏偉戰略得以具體落實的基本保障。針對目前公共文化事業“缺人才”的現象,從政府角度應當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真正貫徹《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將人員待遇、文化活動經費等落實到位,適當提升基層文化單位職稱層次比例,重新核定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加強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基層文化人才獎勵機制,大力表彰對基層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文化工作者,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對基層文化工作者特別是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工作指導和培訓的力度,促進他們的知識更新。

盤活人才資源,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文化工作的需要,公共文化建設事業也才有望獲得長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2日 24 版)

(責編:陳苑、李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