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已共春花發:以文化自信重建“詩的國度”

2016年的春天,“詩詞中國”微信平台上的“我有一壺酒”文化現象,孕育著令人激動的夢想。詩歌曾經是中國文學的主流,中國亦被稱為“詩的國度”。但是,已經一段時期,我國絕大部分民眾的日常生活與詩歌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系。今天,我們應當樹立的是面向未來的目標,那就是,在中國經濟令世界矚目的大背景下,亦喚起所有國人的文化自信——我們完全可以重建一個詩的國度。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進入三四月份,中國大江南北的春花次第開放,萬千美圖早已刷遍了微信朋友圈。令人驚喜的是,伴隨春花怒放的,還有全國人民噴薄而出的詩心。今年的春天,花開了,詩來了,久違的“春興勃發、詩情並茂”的繁榮景象終又重現。
鏡象:詩詞創作的“集體自覺”
詩性勃發的一個重要例証是今年春天出現的“我有一壺酒”全民續詩高潮。
今年2月,有網友在微博改編唐人韋應物的一句詩,發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征集下文的呼吁。“詩詞中國”微信公眾號立刻組織詩友在手機端參與續詩,眾多公號轉發互動,結果一周時間,閱讀量即達到300萬次,續詩達到3萬余條。這絕對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我們知道,在當下的中國,詩詞愛好者群體原本被認為純屬少數,沒想到大眾一旦被喚醒,稍加引導,就瞬間創造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花期春潮。全民寫詩場面令人始料不及,有人高呼:“國人詩性未死!”這呼聲,是人們重新發現自我的由衷喜悅。
在眾多網友續寫的作品中,一署名“夜帝王NW”的詩友寫道:“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裡,贈飲天下人。”因其大氣、豪氣和充滿正能量的高尚情懷而受到了廣泛贊譽。也有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民眾續寫的大量打油詩,那種熱愛生活的意氣風發,自由風趣,亦令人莞爾。
不但大眾個體參與詩詞創作意識強烈,各路媒體也在最近三年開始自覺發起詩詞交流活動。作為傳統出版單位的中華書局自2012年開始發起“詩詞中國”,利用新媒體傳播迅速的特點舉辦傳統詩詞大賽及全民性詩詞活動,覆蓋人群過億,參與人次達5000萬之眾,征集優秀詩作15萬首。
不斷涌現的自媒體更是助推的好手。“詩詞中國”手機客戶端下載量達到1600萬次,民間眾創的詩詞類自媒體如“為你讀詩”、“長安詩社”、“詩詞世界”、“詩詞雲”等都團結了一大批詩歌愛好者,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由民間人士創辦的“中華詩詞論壇”,如今注冊詩友20萬人,每天的新貼量就達到3萬條左右。詩友們不知疲倦地在這個精神家園裡談詩作賦,往來切磋。
2016年清明節過后,中央電視台經過一年的策劃籌備,在中央一套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該節目播出后猶如一聲春雷,在表現平淡的收視市場上一直遙遙領先,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在收視回訪中我們發現,很多家庭是一家子圍坐在電視機前,或點評選手,或你爭我趕參與互動答題,隨著比賽的日趨激烈,觀眾參與熱情也持續高漲。
動因:進入文化自信的新時代
這樣詩性勃發,詩意蓬勃的局面何以在當代出現呢?在我看來,這是中國人整體文化自信的集中反映。
文化自信一方面是指主體自信,就是說,擁有這一文化的主體,對自己的文化有著積極的心態,發自內心地認同、信任,並願意踐行傳播。中國在經過數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后,國際社會和人民大眾普遍對中國模式予以肯定,顯然,經濟發展成就的取得,是國人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之一。
文化自信的另一方面是內容自信,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哲學思想、文學傳統、歷史經驗在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人和自然、人和未知世界的關系模式,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社會實踐和人生哲學價值,給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提供了獨特的選擇。儒釋道三家思想長期浸潤中國文學,思想時刻轉化為詩意,而中國文學則以詩歌等形式塑造和影響著普通大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富含詩意。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詩歌,承載和傳遞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情趣,中國傳統詩詞的凝練文字、聲律之美更代表著中國人對漢語言最精妙的應用。如今,讀詩、寫詩,又回到了大眾生活當中,發揮了特有的言志抒情作用,成為了大眾可以日常使用的表達方式,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當今時代的大喜之事。
終上可見一斑,傳統詩詞的熱潮今日重現,並非一時之現象,而是中華民族進入整體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現之一。
啟示:以詩教人、成風化人的力量
在中國歷史上,詩歌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古代祭神拜祖要唱詩,聚會餞行要寫詩,游覽觀光要題詩,科舉考試要考詩,談戀愛更少不了互相贈詩。春秋時期,外交場合也要用到詩,“不學詩,無以言”。詩和百姓、官員、帝王的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正因如此,詩的創作與傳播,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歷代執政者對民眾的重要教化方式之一。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以詩來教化民眾,並通過民眾創作那些反映時代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化傳承中,也一直起著重要作用。
“詩教”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孔子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興,就是起的意思,君子修身,當先學詩。 孔門之“溫柔敦厚”,原指研讀好《詩》這部詩歌總集,可以博學,可以修身,可以踐行,還可以讓人對政治闕失進行諷諫怨刺的時候拿捏分寸,頌美褒揚的時候也要發自內心。也就是說,無論在語言的表達上還是性情的修煉上君子都應該做到溫柔敦厚。后來,“溫柔敦厚”的原則被廣泛應用,對整個中國文學和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詩歌的力量,使人溫柔敦厚而不失之於愚,可以說是詩教的精髓。
詩歌是人之性情的表達,感發的力量非常大,也最能打動人,好的作品常常於不知不覺中作用於人心,所以,中國傳統向來重視詩教,要求詩能夠“發乎情而止乎禮義”。詩教因其直接作用於人心,也能最有效地喚起當代人的“禮義廉恥”之心,化民成俗的功效自然十分顯著。
以詩化民,以德育人,溫柔敦厚,這是傳統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文化的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
信心:重建詩的國度、重塑詩的味道
習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個2016年的春天,人們對詩詞所傾注的熱情,正是這個偉大時代精神風貌的寫照。在“我有一壺酒”文化事件的背后,孕育著令人激動的夢想,那就是人們對重建“詩的國度”出現了一種自信和自覺。
詩歌曾經是中國文學的主流,無論是發源的時間、持續興盛的長度,還是覆蓋的廣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深度,都是其他文學形式無法比擬的。中國也因此被稱為“詩的國度”。“詩的國度”是對整個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歸納和提煉。在我們許多人經歷了隻有“眼前的苟且”,經歷了很長一段時期“金錢至上”以后,詩和遠方開始走近心靈,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大多數文學形式都是起源於民間,再經過文人的加工而最終成熟的。有人說,詩歌發展到今天,也已經走過了她的青澀與輝煌時期,似乎再無發展的可能,這僅僅是基於對這種文體的判斷。以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對任何一個時代的社會來說,沒有詩的提煉與暈染,那這個社會一定是如同工業機器般生硬而蒼白地運轉,既缺乏了美善,也缺乏了真情。
重建詩的國度,是重新喚起民間詩性,是以我們先人對世界對人生的智慧去幫助我們面對如今的世界與當下的人生,是希望我們以經濟大國還要同時以文化大國之形象進入國際舞台,是希望以中國的特色延續歷史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血脈。
是的,我們的精神,還“太忙碌於現實,太馳騖於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素養還需要提升。但到時候了,我們要自信地提出:重建我們“詩的國度”。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中版文化傳播總經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