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陳忠實憶創作《白鹿原》: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句子”

2016年04月29日09:4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就是在這個小桌上寫成的。(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4月29日電 (記者陳苑)今晨7點40分左右,作家陳忠實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4歲。許多讀者認識陳忠實,是因為其長篇小說《白鹿原》,而這部小說也為他摘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在《白鹿原》開頭寫下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為該書定下基調。他曾坦言,《白鹿原》的靈魂,就是中國人從帝制之下走向現代文明的一個精神剝離的過程,剝去腐朽,滋長新生。

關於《白鹿原》的寫作,陳忠實曾寫過一本取名《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創作手記》的小冊子。“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這句話源自作家海明威。“讀到海明威的這句話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作家創作這種頗多神秘色彩的勞動,讓海明威一句話說透了。這句話很准確,要准確就不容許夸張﹔這句話又很形象,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如同勘探者尋礦源﹔這句話尤其著重在‘屬於自己’這個劃界,可以說把作家的個性化追求一語道破了。”陳忠實說。

陳忠實認為,自己的創作歷程也是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他說,“我從初中二年級的作文課上寫下第一篇小說,實際上就開始了尋找,只是那都是無意識的盲目,是從模仿趙樹理的語言開始的。許多年后,當我在經過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的探索,進入到長篇《白鹿原》的創作時,企圖要‘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

陳忠實 (資料圖)

陳忠實回憶,1985年秋天寫作中篇小說《藍袍先生》后,自己開始引發長篇小說創作欲念,“足足用了兩年半時間,主要用心和精力都投入到我家屋后的白鹿原上”,直到1988年,“清明前幾天或后幾天,或許就在清明這個好日子的早晨,我坐在鄉村木匠割制的沙發上,把一個大16開的硬皮本在膝頭上打開,寫下《白鹿原》草擬稿第一行鋼筆字的時候,整個世界已經刪簡到隻剩下一個白鹿原,橫在我的眼前,也橫在我的心中﹔這個地理概念上的古老的原,又具象為一個名叫白嘉軒的人。這個人就是這個原,這個原就是這個人。”

《白鹿原》是厚重的,陳忠實描繪了經典的文學人物群像:“我要表述的《白鹿原》裡的最后一位族長,依他堅守著的《鄉約》所構建的心理結構和性格,面臨著來自多種勢力的挑戰,經濟實力相當卻違背《鄉約》精神的鹿子霖,是潛在的對手﹔依著叛逆天性的黑娃和依著生理本能基本要求的小娥,是白嘉軒的心理判斷絕對不能容忍的﹔以新的思想自覺反叛的兆鵬和他的女兒白靈,他卻徒嘆奈何,這是他那種心理結構所決定的強勢,唯一難以呈現自信的對手﹔他倚重的白孝文的徹底墮落徹底逸出,對他傷害最重,卻撞不亂他的心理秩序……”

60歲時,陳忠實曾重回白鹿原,他寫到:“我在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兩年,自己燒水沏茶,把夫人在城裡擀好切碎的面條煮熟。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爐,傍晚到灞河沙灘或原坡草地去散步。一覺睡到自來醒。當然,每有一個短篇小說或一篇散文寫成,那種愉悅,相信比白居易縱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這兩年的日子,是近八年以來寫作字數最多的年份,且不說優劣。”

據了解,《白鹿原》迄今已發行逾160萬冊,被公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說創作領域最重要的收獲,至今仍然暢銷,還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白鹿原》內容簡介: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班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內容,復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實感。

作家簡介:

陳忠實,陝西西安人。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陳忠實文集》(7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別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短篇小說《信任》獲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陝西雙五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責編:陳苑、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