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郭頌去世 代表作《烏蘇裡船歌》是其人生遺憾

歌唱家郭頌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陳苑)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郭頌於今天上午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郭頌以演唱東北民歌著稱,曾創作演唱了《新貨郎》《烏蘇裡船歌》《我愛這些年輕人》《甜透了咱心窩》等50余首作品。郭頌去世消息傳出后,人們紛紛在網上悼念送別,“《烏蘇裡船歌》歌聲不絕!郭老師一路走好!”歌手龔琳娜也在微博中寫到,“他的東北民歌深入人心。《烏蘇裡船歌》永遠難忘!”
從小與音樂結緣 因《黃河頌》改名郭頌
郭頌於1931年出生於沈陽,父母都是貧苦的農民出身。雖然生活寒微,但是父親卻有著一門吹簫的愛好,而他的哥哥更是喜歡唱幾口戲曲段子。讀小學時,郭頌的一個老師經常在上課的時候把一些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教授給大家,郭頌受益匪淺,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音樂基礎。此期間音樂成績突出的郭頌,在某一堂數學課上,老師讓他回答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結果他硬是把3+4=7這樣的題,給讀成了“咪加發等於西……”結果惹得大家伙兒哄堂大笑,老師更是哭笑不得。
父親督促郭頌努力學習,郭頌也想當個工程師。讀中學之后,他越來越發現自己沒有半點數學天分,隻有搞文藝活動的時候,才有用武之地。唱歌、賽歌、教歌、拉歌,他把學校文藝團體搞得生龍活虎,所以校長硬是看中了他,把他安排到了鶴崗高級附屬學校當了三年音樂老師。
郭頌原名郭增發,有著祈望增產發財的吉祥寓意。給他改名字並且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起了重大作用的,是他的一位好友———洪鈞。洪鈞當年是從延安來支援東北文藝建設的老革命,原先一直都在黑龍江省佳木斯文工團工作。洪鈞能歌善舞,學識淵博,他幫助郭頌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東北民歌。1952年,洪鈞鼓勵郭頌在業余時間搞合唱,還親自擔任指揮,后來在搞一個大合唱的時候,洪鈞叫他唱《黃河頌》,又給他改名為郭頌。
藝術人生遇貴人 當年紅極一時有秘訣
1953年,郭頌調入黑龍江省文工團。當時正是“土洋之爭”盛行的時候,團裡很多人都願意學習小提琴、美聲唱法,郭頌被看作隻會唱小調的演員,他卻憑一股子拼勁,意志堅定地將自己的路子走了下來。
他也跟一位俄僑學習美聲唱法。但是美聲唱法演唱的歌曲在基層演唱時沒有什麼反響,相反《丟戒指》《王二姐思夫》這一類歌曲卻大受歡迎。於是他在演唱歌曲和創作歌曲的時候認定:歌裡要有故事、有人物,有表演。這幾個要素成為他當年紅極一時的法寶和秘訣。1953年東三省音樂舞蹈匯演,22歲的郭頌演唱的東北民歌受到老一代音樂前輩的肯定,他在文工團乃至東北文藝界的地位得到了初步認可並且有了強大的群眾基礎,成為了新崛起的民歌大紅人。
在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郭頌靠東北民歌《丟戒指》轟動整個音樂周。在后台,他第一次結識了仰慕已久的女高音歌唱家王昆。王昆鼓勵他:“你的歌很有特色,有這麼強烈的民眾反響,真是不簡單,以后你一定要走這條路……”正是在王昆的推薦下,才有了隨后郭頌在各種舞台上頻繁展示的機會。用郭頌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的貴人。”
代表作《烏蘇裡船歌》是其人生遺憾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作為郭頌的代表作,《烏蘇裡船歌》不僅被傳唱了幾十年不衰,還一舉被收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教材當中。但在1992年,這首唱了一輩子的《烏蘇裡船歌》卻把郭頌送上了被告席。
赫哲族人說他侵權,擅自把這首歌說成是自己的創作。對此,郭頌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赫哲族本來就沒有幾首民間歌曲,而且大多不完整。”他表示,《烏蘇裡船歌》是他取了赫哲族表現女子思念丈夫哀婉情緒的兩句,加了勞動號子,創作了這樣一首表現快樂生活的藝術歌曲,那完全是三段體的藝術歌曲,可以說是全新的創作。
最后官司的結果是著作權歸郭頌和另外兩位合作者,但必須標明是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經過了這件事,郭頌的孩子們覺得他一下子老了很多。郭頌說,這在自己的人生中種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自己即使到臨終的那一天也不會感到安心。
(參考: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網、京華時報、新聞晚報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