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生邊上 其美如斯

今天我們為什麼敬重楊絳?

黃維 陳苑 唐平 李岩
2016年05月26日18:1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楊絳 (攝影:重慶作家協會副主席張者)

百歲老人楊絳走了。一時間,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開始轉發吊唁文字,從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傳遍了朋友圈,述說著這位老人的獨特魅力,以及她給世人帶來的力量。

“採訪別人吧,謝謝。”昨天,多位出版界人士不約而同地婉拒採訪,不願多談與先生的交往點滴,“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請讓楊先生安靜地離開,和她摯愛的丈夫、女兒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

斯人已逝,回望先生的百年人生,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無私奉獻,用千萬稿費資助寒門學子……楊絳先生的文人風骨、治學態度與社會擔當,正是當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閃光點。今天,我們緬懷先生,最敬重的是她的什麼?

淡泊名利 與世無爭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朴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楊絳翻譯英國詩人蘭德詩作《生與死》中的幾句話,也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寫照。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先生就是溫潤如玉的慰藉。當我們緬懷楊絳先生時,更多的是想要觸碰這個清靜如水、淡泊名利的靈魂。

楊絳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數人都難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書香門第,從小文筆出眾,外語天賦極高,本因是舊時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經歷了荒誕年代的苦難之后,和先生錢鐘書、女兒錢瑗像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樣,過著淡泊名利的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朴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隻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楊絳先生的描述中,闔家團圓的日子安之若素,雲淡風輕,金錢的誘惑、名利的光環都被摒除在外,他們甘當一個長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勞、隻知埋頭做學問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

如今,浮華與名利充斥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裡,人們紛紛熱衷於“上頭條”“上熱搜”,為了在某熱門榜單上奪下一席之地而爭得“頭破血流”,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幾近“隱身”的楊絳先生像個“另類”。在媒體們絞盡腦汁想要登門採訪的無數次請求中,楊絳先生始終閉門婉拒。每年生日的這一天,楊絳先生也選擇以“躲避”的方式,安靜度過。九十歲壽辰時,她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在百歲大壽時,楊絳曾對比較親密的幾位朋友說,天太熱,別來祝壽了,“你們在家替我吃一碗壽面,別麻煩大家了。”

就是這樣一個清清爽爽的文化老人,在臨別前留下遺言,希望在自己火化后再發訃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告訴我們,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

“最才的女” 嚴謹治學

“最才的女”,是錢鐘書先生對妻子的最高評價,源於愛,更源於敬重。

楊絳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矚目的成就,莫過於等身的翻譯作品。曾在歐洲留學多年的她,留下了許多英法文學譯作。為了翻譯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精益求精的楊絳先生放棄了從英語、法語等版本轉譯的途徑,選擇直接從原文入手,為此,48歲的她,開始自學西班牙語,耗費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

在《失敗的經驗——試談翻譯》一文中,楊絳先生曾用“一仆二主”來詮釋譯者的使命,“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楊絳先生的譯著,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並被譯界奉為圭臬,正是源於她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對后人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去潛心創作。

“她決不拿時間換產量”,著名翻譯家葉廷芳曾撰文回憶道,我們這些譯者一般每天譯2000字左右,楊絳卻稱每天不過500字。楊絳曾告訴他,“我翻譯其實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話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個原文句子統統拆散,再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組織句子,把整段話的原意表達出來。”

追求內容傳神、譯文地道,卻不拘囿於字句的方寸之間,文字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在楊絳的譯著中,沒有那種結構復雜、主從嵌套的長難句﹔沒有那些生硬晦澀、離中文語境遙遠的意象。讀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種審美愉悅感。

在翻譯成就之外,楊絳先生創作的劇作、小說、散文也一直是學界持續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洗澡》堪稱楊絳文學創作的頂峰。施蟄存評價《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楊絳卻自謙道:“《洗澡》是我的試作,我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寫小說。”楊絳的一切都是“試”,而每試即拔頭籌,這與她的“認真”密不可分。

在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的眼裡,楊絳則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白燁作為責編出版過《楊絳作品集》。從最初登門拜訪,到最后付梓,楊絳讓白燁看到了大寫的“認真”二字。白燁回憶道:“事先友人曾告訴我,對楊先生沒完沒了地校改作品一定要有准備。即使如此,我仍沒有料到編完楊先生幾經刪改的書稿,發稿之后又數次有補正,排校之后還不斷有校改,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最終出書”。

正是從這一“慢”二“認真”的斑駁往事裡,我們看到了以楊絳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可貴品質。

身居陋室 心懷天下

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楊絳先生雖與世無爭,閉門謝客,但絕非與世隔絕。

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鐘書一生節儉。楊絳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裡從未裝修過,紙要反正面用,還把玻璃罐頭瓶帶給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這樣清貧了一輩子的老人,在90歲那年,拿出了自己與先生共同積攢的72萬元稿費,全部捐獻給了母校清華大學,以“好讀書”為名設立獎學金,並宣布,將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錢、楊二人作品稿酬、版稅都投入該基金中。

在出席獎學金的頒布典禮時,楊絳衣著朴素,面帶微笑地說,“今天,我是一個人代表三個人,一個是去世的錢鐘書,還有一個是我們的女兒錢瑗,那時候,我跟錢瑗在錢鐘書的病床邊,就一起商量好這件事,將來我們要是有錢了,就要捐助一個獎學金,這個獎學金就叫‘好讀書’獎學金,不用我們個人的名字。‘好讀書’獎學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勵和幫助這些家境貧寒的學生。自強不息是‘起’,厚德載物是‘止’,這八個字很完美,清華的校訓也就是‘好讀書’獎學金對得獎學生的期望”。

如今,“好讀書”獎學金已惠及千名清華學子,累積獎金超過2000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郭亦家是其中一位獲獎者,他在寄給給楊絳先生的致謝信中,描繪了自己的學習生活,“讀書,讓我每天都興奮不已,開闊了視野,結交了許多朋友……”

“讓真正愛讀書的孩子,有書讀”,楊絳先生生前最大的心願在一點點慢慢實現。身居陋室,卻心懷天下,楊絳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著一名知識分子所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結語】

今天,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名利的“不爭哲學”。

先生之筆,於無聲處見喜悲﹔先生之風,絢爛至極見真淳。也許,你我都無法在這個時代活出先生的風骨,所以,我們敬重她,仰望她。

緬懷楊絳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打開一本書,靠近它,溫暖你。先生在作品裡展現的人性光輝,將照亮我們,成為引導我們精神前途的燈火。

(責編:陳苑、趙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