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廣州地鐵攜手289藝術PARK:地鐵站變身藝術長廊

2016年06月28日08:2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羊城地鐵站變身藝術長廊

如果把地鐵站交給你,你會怎樣裝扮它?日前,不少廣州市民發現,城中多處地鐵站悄然“變身”:廣州塔、珠江新城、萬盛圍、黃沙等9個地鐵站的通道兩側,都被充滿文化創意的藝術牆面裝飾一新。每個站點各有特色:既有傳統與記憶,也有時尚與現實,飽含廣州城市百態,又洋溢著蓬勃的文藝氣息,讓市民在輕鬆搭乘地鐵出行的同時,邂逅一場豐盛的藝術之旅。

據介紹,這些創意藝術作品都屬於“藝述廣州——廣州地鐵文化藝術體驗季”公共藝術傳播活動的一部分。本次活動由廣州地鐵與289藝術PARK共同策劃發起,並聯合廣州大劇院、逵園美術館等10家藝術機構參與創作,旨在讓藝術回歸城市生活。本次活動時間將持續一個月以上。項目啟動儀式於28日上午在廣州塔站舉行。

近年來,城市文創結合公共交通正成為城市公共藝術的一種新模式。去年,廣州海珠區有軌電車就曾先后推出了多趟不同主題的文化專列。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介紹,“藝述廣州”活動未來還將繼續延伸。藝術如何通過交通工具改變城市的生活品位?地鐵將為本土藝術家與藝術機構帶來哪些發展新空間?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活動主辦方與多位藝術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現場

萌小羊落戶五羊邨站

上下班時間的五羊邨站,一如既往的人潮熙攘。然而,如今路過五羊邨站的進出口兩旁,行人不難發現這裡闖進來了一個“平行世界”:無論走在過道上還是扶梯上,總有五隻“萌”態十足的搞怪小精靈如影隨形,引來不少好奇市民的駐足圍觀。

在C出口的樓梯側面,插圖以彩虹條紋的美式馬戲團帳幕為背景,小精靈們在這裡“過”著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地鐵站進出口還設有專門的合影區,人們可以與這些小精靈們一起“立此存照”。經過藝術家的點綴,忙碌的地鐵過道儼然變成“永不落幕的藝術發生地”。

作品由289藝術PARK、廣州集和品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主創之一、插畫設計師劉瞳告訴記者,因應五羊邨站的站名,小精靈選擇五羊作為原型。來自二次元世界的它們各有各的“萌屬性”:“元氣羊”敢於冒險和嘗試新奇事物﹔“理工羊”則是一位高冷的學霸﹔“吃貨羊”長得圓滾滾的﹔喜歡旅行的“白領羊”與極具藝術細胞的“藝術羊”,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

“這些標簽,其實都是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寫照。插圖的背景也取材於我們真實的工作環境。”另一位主創、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插畫專業大三學生李嘉慧表示,為了讓作品更加“接地氣”,作者們還專門在五羊邨站進行了踩點。

“五羊邨站的整體色調感覺相對偏暗,我們希望用鮮艷的顏色,讓站台變得更活潑。”劉瞳說。主創最終採用了繽紛的色塊與冰淇淋似的明亮色澤,向市民傳達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這一設計也預示著我們對五羊新城未來發展的一種期許。”289園區總經理黃海文補充道。

如果說,五羊邨站是對“新廣州”的期待﹔那麼,黃沙站的設計展示則充滿著“老廣州”的情懷。該站的藝術牆面作者June是一名婚禮設計師,一直在沙面的公司上班。她通過手繪畫的方式,為乘客呈現一幅沙面建筑外觀與內部的全景圖。

“許多游人眼中的沙面就是歐陸風情,很少人想到老式華南牌衣車,其實也是‘沙面風情’的一部分。”June獨具慧眼地觀察到,盡管自縫自補的年代過去了,不少沙面人家卻依然保留著塵封的衣車。這一場景在黃沙站的插畫作品中得以展示。

互動

推介“隱秘”藝術機構

除為游客所熟知的旅游地標外,廣州城中還有許多本土藝術機構隱藏大街小巷裡。它們默默裝點著廣州的城市氣質,為這座城市增添美感和格調。2014年正式啟動建設的“289藝術園區”就是其中的一處。五羊邨站的創意作品也為人們描繪了一幅來自289的藝術生活藍圖。

“其實,五隻小精靈們的生活狀態,與‘289藝術園區’很相似:他們從‘五羊鎮’下班后,他們會到289藝術園區進行工作后的休閑活動,品嘗這裡的創意餐飲、學習藝術培訓、觀看露天演出,也會一起組織家庭散步。”劉瞳如此表達自己的暢想。

“我們經過摸查發現,廣州類似這樣的藝術空間還有不少。”黃海文介紹,參與“藝述廣州”活動的藝術機構共有10家,其中既有廣州大劇院這樣的“大咖”,也有逵園美術館這樣的藝壇“新秀”。為充分發揮藝術牆面的導覽作用,他們都選擇在離“家門口”最近的地鐵站開展創作。

其中,逵園美術館深藏在廣州的東山小洋樓裡。逵園曾是東山洋房“五大名園”之一。2012年,這裡被成功活化為一處藝術空間。本次活動中的東山口站,就由該美術館負責設計。藝術家用鮮明活潑的色彩、豐富的線條,描繪了幾十種形態各異的動植物,將東山口站變成一座夢幻般的“地下森林”。

城市需要“森林”的遐想,同樣也需要藝術的“綠洲”。地鐵公司運營總部相關負責人魏愛明向記者介紹,2014年啟動“公共文化藝術項目”以來,“青年/本土藝術家計劃”一直是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與本土插畫家、騎樓模型設計師、攝影師以及傳統手工藝師都有良好的互動合作經驗,也期望為他們與市民之間搭建溝通傳播的平台。”她說。

除了10家藝術機構的創意牆面外,潘鶴、關則駒、林墉、陳金章等多位名家佳作,也將在活動期間,以燈箱廣告的形式在廣州塔站展出,為市民奉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廣府名家藝術展”。

本次活動還將同步推出“廣州地鐵藝術行”導覽圖。黃海文表示,地圖上會將這些隱沒在城市中的藝術機構標記出來,為市民提供直觀的指引,也起到提升相關機構知名度的作用。28日啟動儀式當天,市民還可以在儀式現場和地鐵站內各M+體驗店免費獲取導覽圖。

傳播

公共空間讓藝術更親民

如何美化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近年來,不同城市紛紛打起地鐵空間的主意來。在譽為“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為向普羅大眾推廣藝術,法國國有鐵路公司在地鐵車廂貼上印有各種圖案的平面膜貼,其中既有畢沙羅、莫奈的印象派藝術作品,也有巴黎奧賽美術館、凡爾賽宮、法國高蒙電影院等藝術地標。裝飾一新的車廂,讓人如同置身“移動畫廊”。

如今,廣州城市公交也跟上了這一時代潮流。去年,海珠有軌電車開出了多趟別具文化內涵的主題專列。廣州地鐵也提出了“地下文化長廊”的理念,從2014年開始,先后發布了粵劇文化展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覽、新西蘭與老廣州照片展覽等數十個項目。

公共空間的裝飾既肩負著彰顯城市氣質的重任,又需要足夠親切,讓市民產生認同感。“我們希望先從市民較為熟悉的題材入手,再慢慢延伸至現當代藝術。”魏愛明表示,廣州地鐵日益濃厚的“文化味”,正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點贊”。李嘉慧也認為,地鐵藝術牆面為藝術家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使藝術變得更加親民。

地鐵藝術嶄新形態的出現,也為藝術家帶來新的思考。“過去,牆繪涂鴉是建立大眾和藝術家聯系一種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在大城市裡,許多地方不允許涂鴉。”李嘉慧告訴記者,他們此前也考慮過使用立體、復雜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但考慮到大眾的接受度,最終還是採用了平面的形象:“平面形象更加通俗易懂,也比較容易設計衍生品。”

“我們希望市民能看到一點點的改變,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更多來到廣州的游客能夠對廣州的文化氛圍有更深刻的理解。”黃海文表示,雖然本次活動無法覆蓋整個廣州的藝術生態,卻為未來城市藝術的發展提供可生長的空間,“這個項目還有繼續深化的可能:有軌電車已表明加盟的意願﹔我們也會進行不同形式的嘗試,包括創作永久性陳列品。”

據介紹,圍繞本次活動的開展,廣州地鐵還將推出系列衍生品:主辦方在展出的藝術作品中選取6幅制成“廣州地鐵一日票”,在體驗活動開展的9個站點進行發售。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通訊員 陳伊純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萬穩龍)

(責編:湯詩瑤(實習生)、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