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去世 未來三部曲曾風靡中國

2016年07月04日07:18 | 來源:京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去世

 

  美國思想家、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於美國當地時間上周一晚在洛杉磯家中安詳去世,享年87歲。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第三次浪潮》經由三聯書店內部發行出版后,其“信息社會”等理論在當時深受年輕人喜歡,引起很大震撼。這本書與《未來的沖擊》和《權力的轉移》,並稱作托夫勒的“未來三部曲”。

  □學者談

  雷頤它在中國的意義遠大於美國

  或許今天的中國讀者對阿爾文·托夫勒的名字並不太熟悉,托夫勒去世的消息在網上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不過,回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的《第三次浪潮》引起的轟動效應遠遠超出一部社科暢銷書。歷史學者雷頤回憶,看到這部書時正在吉林大學讀研究生,當時很多年輕人都聊這本書。

  《第三次浪潮》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影響?雷頤對京華時報記者說:“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不久,實際上從整個五十年代后期到‘文革’十年,我們對外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完全不了解。一些新東西進來,就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像《第三次浪潮》這本書談到了未來社會、信息革命,很多理論我們聽都沒聽說過的,感覺像《天方夜譚》一樣,但是覺得很有道理。”

  雷頤回憶,當時的很多年輕人、知識分子,包括一些思想開放的老人都很喜歡這本書。他說:“當時中國正是處於打破堅冰、思想解放的階段,它一下成為中國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資源。三聯的沈昌文先生在組織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知道邊界在哪裡,因此進行了一定的刪減。最早先是在《讀書》上連載,人們就翹首以盼。1983年出了內部發行版,那時已經傳得比較廣了。到了1984年公開發行,一下子就像火山迸發一樣,人人都在談這本書。”

  在雷頤看來,這本書在中國的意義遠比在美國的意義要大,“這本書在美國影響大,但它僅僅是作為一本社會科學的書而已,不像在中國,直接參與到改革開放、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針對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第三階段為信息化(或者服務業)階段。雷頤說:“從這本書中,我們才知道了什麼個人電腦,人可以在家裡上班,個性的發揮等等。我們一開始接觸,確實覺得有點雲裡霧裡的,觀念很新但也有點懷疑。但是,沒過多少年,個人電腦都普及了。這在當時是想象不到的,証明他是很超前的。如果要提到上世紀80年代思想啟蒙重要的幾本書,這本書無疑是列在裡面的。現在回看,中國的互聯網技術並沒有落后特別多,就跟當時的領導人接受了‘新技術革命’有關。后來的幾任領導都認識到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性,包括這幾年提倡的‘互聯網+’等等。”

  □編者談

  沈昌文刪減后出版引起反響

  著名出版人、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兼《讀書》主編沈昌文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回顧了《第三次浪潮》的出版過程。他回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是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女士推薦的。當時韓女士回國一起吃飯,在飯桌上談起了美國有一本書剛出版不久,很暢銷,並且掀起了一個關於“信息社會”的討論熱潮。

  沈昌文說:“當時韓女士郵寄來了這本書,我們就先在《讀書》雜志上翻譯選載了部分章節。我記得當時的翻譯就是我們三聯的員工。”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介入版權公約,隨后在1983年就進行了內部出版,並且對一些章節進行了刪減,“當時刪改是沒有,主要是刪減了一些內容,也引起了一些影響。”

  為何這本書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沈昌文說:“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后,這本書是最早引進的美國的新書。另一方面,這本書我做了一些刪減,在當時的學術界也引起了一些反響。”

  三聯書店原副總編輯潘振平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第三次浪潮》引進出版那會兒,他還沒有進入三聯工作。“當時三聯書店還是人民出版社的一個編輯部,那時出的還是刪減本。但是這本書出來以后就賣了好多啊,不斷地再版。具體的銷售檔案現在不知是在三聯書店,還是在人民出版社。”

  談到這本書的影響,潘振平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一部著作。我們當時談論的還是工業化的問題,但他在書裡談到的已經是后工業化,以及信息化的問題。這對當時我們正在實行現代化的社會各界,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東西。而且他這個東西應該是符合歷史進程的,總體上來講他的說法是對的,包括之后我們互聯網的發展都跟這個 有關。”

  □鏈接

  托夫勒是誰

  未來三部曲影響世界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這是阿爾文·托夫勒的名言。

  他1928年生於美國紐約。作為杰出的未來學家,他的重要著作《未來的沖擊》1970年問世。這本討論美國未來政治和社會制度的鴻篇巨著,在國際間引起強烈反響,被譯成50多種文字,暢銷700萬冊,為英語世界創造了一個流行的新詞“Futureshock(未來的沖擊)”。據國際科學情報研究所統計表明,它是社會科學文獻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直到今天還不斷出現在報刊雜志的大標題中。

  1980年,托夫勒的另一部力作《第三次浪潮》再一次引起世界關注,被稱為是“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杰作之一”。在上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的中國,《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本西方思想的流行作品,其影響力是空前的。該書預測了電郵普及、媒體互動、網絡聊天和其他數字化進步,比如電腦發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為可能﹔DIY(自己動手做)運動的興起等。在書中,托夫勒將人類發展史劃分為第一次浪潮的“農業文明”﹔第二階段的“工業文明”﹔以及第三階段的“信息社會”。我們現在正親歷著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會,變化的浪潮沖擊又重疊,造成沖突和壓力,也帶來新生和轉機。

  1990年,托夫勒再次推出《權力的轉移》,加上前兩部《未來的沖擊》和《第三次浪潮》並稱為 “未來三部曲”。中信出版社除了引進這三部著作外,還引進了《力量的轉移》《再造新文明》《財富的革命》等,作為“阿爾文·托夫勒未來學叢書”出版。

  2001年,托夫勒曾應邀參加以“寬帶產業共繁榮”為主題的CNC WORLD 2001活動。在論壇中,他回顧了此前有人問過他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能不能跳躍一下,不經過第二次浪潮,而直接從第一次浪潮躍升到第三次浪潮?他認為,這種跨越式發展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跨越“教育”,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

(責編:溫璐、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