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梵高等大師多媒體影像展開幕 互動性強但缺原作

“天才達·芬奇”全球巡展廣州站。
梵高時代·印象派幻影藝術大展宣傳圖。
“天才達·芬奇”展覽現場。
7月15日,“天才達·芬奇”國際巡回展廣州站在廣州文德路文德廣場開幕。此次藝術展聯合意大利藝術機構和法國盧浮宮,展示了藝術大師達·芬奇一生在軍事、工程、物理機械、水利、交通、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全方位才華,不僅將達·芬奇手稿中的許多設想和圖稿制作成移動裝置,供普通觀眾手動體驗,讓觀眾感受達·芬奇的奇思妙想和超前智慧,而且通過國外藝術機構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秘《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等著名作品的創作思路和流傳500年的演變。
無獨有偶,7月13日至10月7日,由博聞偉達文化、三玄社和世界之窗聯合主辦的“梵高時代”幻影藝術大展在深圳世界之窗教堂廣場舉行,展覽以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全面呈現偉大的后印象派大師文森特·梵高的1000多幅經典作品和他短暫而坎坷的一生。由深圳市小橙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獨家引進的“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也將於9月30日起在深圳歡樂海岸開展,以多媒體感映技術呈現莫奈的400多幅珍貴名作。
近幾年,莫奈、梵高、達·芬奇、畢加索等國外藝術大師的多媒體展先后登陸中國,激起大眾的參觀熱情,隨著3D、數碼動畫和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進步,寓教於樂的虛擬現實技術和可復制性使得面對大眾的藝術傳播變得便捷、豐富。但與此同時,這些展覽中也因為缺少原作、票價昂貴等原因,在中國遭受質疑。對此,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專業策展人進行分析。
互動性強但缺少原作
展覽好壞要看展覽目的
走進“天才達·芬奇”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紅木弓弩,繼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潛水服、潛艇、自行車、汽車、飛行器、螺旋槳、軍用坦克,以及各類物理機械裝置。觀眾驚奇地發現,達·芬奇在這些發明物誕生的400年以前,就以天馬行空的想象設計出它們的雛型。
“天才達·芬奇”展由澳洲展覽機構Grande Exhibitions制作,把達·芬奇保存在手稿中的觀察、記錄、推演理論與構思變為現實,展現達·芬奇在發明、藝術、解剖學、雕刻、工程、音樂以及建筑方面全方位的驚人天賦。展覽分多個主題,用多媒體和裝置藝術的方式展現了達·芬奇的20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75件原比例機械發明裝置和《蒙娜麗莎》等數十幅作品的復制品和圖像、數字解密。
記者在現場看到,藝術展廳儼然變成了一個實景走動式的體驗劇場。首個開放日中,不少觀眾和孩子一起在那些機械裝置面前嘖嘖驚嘆,有的機械裝置還可以手動操作,親自感受500年前歐洲物理機械所產生的力量,想象它們在后來的時代取代人力,給人類帶來的變革。在一個由8面鏡子組成的封閉小房子裡,疊加反射效果讓觀眾看到無限個自己和不同部位,許多人排隊體驗。
展覽中,“蒙娜麗莎特展”的單元極其引人注目。2004年,法國科學工程師與藝術鑒定師帕斯卡爾·柯特獲得法國政府與盧浮宮准許,《蒙娜麗莎》畫作得以從牆上取下,卸下畫框進行一連串的科學分析,經過盧浮宮館長達2年的研究和驗証,發現不少秘密。
在“天才達·芬奇”展中,帕斯卡爾通過其發明的“多光譜”攝影機及層疊放大技術的現場演示,借由40張極度放大且高分辨率的組合影像,帶觀眾探索《蒙娜麗莎》的每一種面相,揭示出《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它並不是一個人的肖像,既不是外界所推測的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之妻麗莎·格拉迪尼,也不是朱利安·德·美帝奇公爵的情婦,而是四幅畫像疊加的呈現。
第一層是一份對未知對象的肖像草稿,尺寸大於最終成像,而姿態類似﹔第二層用一幅《佩戴珍珠發飾的肖像畫》覆蓋了最初的草稿,推測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瑪利亞畫像或聖女,但未完成﹔第三層將其改為了《麗莎·格拉迪尼肖像》﹔第四層即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蒙娜麗莎》——達芬奇發明了一種掩蓋技術,通過在頭部及身體上巧妙地覆蓋一層面紗,而遮蓋住了之前的衣著和發飾,完全改變了之前的畫像。
帕斯卡爾還通過電腦技術還原出六幅《蒙娜麗莎》的真實色彩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色彩變化。此外,研究者還展示了25點令人注目的發現,幫助觀眾直觀地看到這幅作品的演變過程及細節描繪。
但是,此次達·芬奇展之中,沒有一件作品是達·芬奇的原作,票價達到138元,遠遠高出一些有原作的畫展,引發一些觀眾的質疑。現場,觀眾隻能通過《蒙娜麗莎》《岩間聖母》《維特魯威人》《最后的晚餐》等十多幅名作的復制品和動畫演示,間接感受達芬奇畫作的魅力。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國外博物館及文物保護的重重限制,加上運輸費、借展費和保險費,一次國外大師原作來華展出往往要花費數以千萬元計的高額費用。因此,國內一些民營資本開始運用多媒體影像的方式,虛擬化引入歐洲大師的藝術,成為一種風潮。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胡斌分析說,評價一個藝術展是否成功,不是有沒有原作的問題,最核心的是梳理展覽的主題框架,展覽到底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闡明什麼問題,“如果能夠明確地闡釋展覽主題,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藝術,而非純粹的商業目的,無論有沒有原作,我覺得都可以成為一個好展覽”。
虛擬技術是利是弊?
拉近經典也要杜絕娛樂化
“不朽的梵高”採用多媒體動畫技術,讓梵高作品中的濃烈色彩在屏幕上流動、旋轉起來,從2015年以來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廈門等多個城市進行巡展,引發了國內觀眾熱捧。今年1月,梵高時代——印象派幻影藝術大展再次登陸廣州,本月開始又將在深圳展出,以視覺沖擊、動態空間和迷宮形式吸引觀眾。
9月,即將在深圳開展的雷諾阿全球巡展宣稱,將採用當前流行的VR虛擬現實互動技術,讓觀眾感受雷諾阿作品的神秘。
移動裝置博物館、動起來的梵高、影像解讀《最后的晚餐》、“多光譜”和層疊放大技術還原《蒙娜麗莎》、VR互動體驗雷諾阿……盡管歐洲藝術大師原作無法來華,但是關於他們的藝術展借助這些多媒體虛擬技術,在中國引發追捧。
中山大學教授馮原認為,由於新技術的傳播性、便利性、可復制性及其所帶來的全新體驗,大師作品展的成本降低,並產生巨大傳播效應,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的藝術展逐漸成為未來趨勢,勢不可擋。相比於“牆面懸挂”這種傳統繪畫的展示方式,虛擬技術有著明顯的優勢,“隨著技術的提高,我們在虛擬中體驗的真實感會不斷加強。直到有一天我們無法區分現實和虛擬的時候,虛擬就是現實”。
馮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幾年前他在巴黎和米蘭看到過同一類型的達·芬奇展覽形式。他表示,幾年前廣州科學中心也曾引入這個展覽的一部分展出,虛擬現實技術將來也一定會應用到更多的藝術展覽領域。但他認為,“即便如此,虛擬技術也不會對傳統的面對面接觸原作的觀看方式構成挑戰,這兩種方式依然是並存的”。
廣州風眠藝術空間負責人姚遠東方認為,多媒體展示技術可以讓大量無法去國外博物館看原作的人們近距離接受藝術史的知識,這對公共美術教育是利好的。“對於一個藝術史研究者來說,一生隻去盧浮宮看一次《蒙娜麗莎》就夠了,但是我知道,許多普通觀眾一輩子都不會去一次美術館。而多媒體和虛擬技術的展覽手段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經典藝術,而且通過電腦技術的分解讓他們了解作品的細節,這無疑拉近了經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虛擬技術不僅能讓我們觀看到經典藝術的一個正面,或一個可視的表皮,還可以使我們像當年X光、核磁共振技術發明一樣,透過表面看到許多的埋藏在畫面背后的細膩信息,我們跟歷史的關系就是非常主動的關系了。”馮原強調,技術所帶給藝術大展新的可能性,使人們能全方位、從不同角度探討自己跟歷史的相關性,“這是傳統的展示方式和古典時代的人所望塵莫及的”。
然而,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互動體驗型的展覽讓一些大師的藝術展變得越來越娛樂化。
胡斌描述了兩年前他在台灣高雄美術館參觀的一次“蒙娜麗莎500年展”。展覽中隻有一件原作《岩間聖母》,但分四個部分展示主題,第四個部分中包括了杜尚在內的名家作品。“這種展覽其實是通過達·芬奇梳理了他之后一直到現當代的整個西方藝術史,其中包括達·芬奇的情色繪畫,以及一個《蒙娜麗莎》被盜的報紙報道專題。如此全面的一個展覽,引起了不少爭議。”胡斌認為,藝術展可以借助互動多媒體技術,但是要杜絕娛樂化傾向,以傳播和解讀大師的藝術為目的,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博出位。
■思考
借多媒體影像技術輸出中國藝術
事實上,談起動畫數碼技術,很多人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的那幅《清明上河圖》印象深刻。
姚遠東方認為,中國繪畫散點透視,古代人在移動地觀看,移動地記錄。西方繪畫是焦點透視,固定在一個地方,講究靜止的色彩、結構、透視。因此,中國繪畫更應該適合於多媒體動態演繹。但其中難度也不小,《清明上河圖》即使用了動畫演繹,也僅僅展示了白天和黑夜人畜走動的形象,並沒有進一步從更為內在的精神層面上完成對作品的闡釋。
如何利用新媒體展示藝術作品的精髓?“梵高作品的數字媒體演繹不在於讓它動起來,鳥怎麼飛啊,麥田怎麼被風吹動,它是讓我們了解那個色彩的表達,形體的組合。”胡斌認為,多媒體和虛擬技術只是一個傳播的手段,營造一種氛圍,讓觀眾更容易接受,並不能代替作品本身,好的多媒體技術運用應該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藝術作品的內部規律。
目前,中國對外輸出的藝術展覽,還缺少類似的視覺策劃。“目前,我們往往輸出一批很經典的作品,但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研究,缺乏完整的視覺展示計劃,也難以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所以要讓中國藝術與世界形成對話,達到文化間對等的交流,我覺得最關鍵的在於一系列完整的策劃,而不是說採用一點新潮的技術。”胡斌說。
(南方日報記者 陳龍 實習生 孫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