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馬未都讓古代文物萌起來 觀復博物館開展

2016年07月24日10:59 | 來源:京華時報
小字號

  彩繪十二生肖神像(唐)。

  銅◇金牛(西漢)。

  青銅兕觥(戰國)。

  7月22日,“相看兩不厭——歷代萌寵展”在觀復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從春秋戰國到清朝時期的200余件以動物為造型的古代文物,經“萌萌噠”策展理念的引導,這些作品似乎爭相向觀眾展示它們可愛、有趣的一面。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告訴京華時報記者,展出的作品是其藏品中的一部分,“因為主題落在‘萌’字上,所以我們盡量挑選看起來有趣、有想象力的物件”。馬未都坦言,沒人用這樣的思路辦過展覽,他試圖改掉博物館過去那種“板著臉教育人”的姿態,“希望孩子們能夠快樂地獲得知識”。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3月29日。

  走上賣萌“不歸路”

  200余件文物承載歷史也盡顯萌態

  自去年年底馬未都給萌貓搭建辦公室並頒發“貓館長”証書后,觀復博物館便走上了一條賣萌的“不歸路”。即使是歷經千百年、有著厚重歷史感的古物,在“萌”字的引導下也重煥生機。

  據馬未都介紹,本次展出的200余件作品全部是觀復博物館的館藏,“動物造型的作品很多,基於展覽場地的限制,這次展覽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收集這類藏品了,我的收藏很隨性,從來不會刻意收集某一類東西,只是收到一定規模時,發現它們其中的某一些可以聚到一起,如果覺得可以湊一個展覽了,便會下意識地想想還缺什麼”。

  在此次展品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簡單地說分兩類,一類是我們現實中存在的動物,如馬、豬、狗、牛等﹔另一類是人們根據想象創造出來的,如龍、麒麟等”。展廳不大,但密集陳列的展品各顯姿態,或呆萌或憨態可掬,“就算是生氣的樣子,它們看起來也是那麼有趣”。馬未都說,這就是古人的智慧,“立在那兒,就是大片范兒!尤其是那組十二生肖,那些動物的眼神,今天很難刻畫得這麼到位。”

  為何要“賣萌”?

  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

  盡管全是自己的藏品,但其中也有馬未都不認識的圖案,他指著展櫃中的一件文物告訴記者,“開幕前做直播時,我沒有認出來這是什麼,不到半小時就有朋友跟我說,它叫‘無支祁’”。無支祁為傳說中的水怪,告訴馬未都的這個人,是他多年前在展館中認識的一位觀眾。

  馬未都喜歡跟觀眾交流,展覽開幕當天,來了不少小朋友,他會樂呵呵地摟著大家拍照留念。近兩年,觀復博物館在“萌”字上可謂是大做文章,不僅推出了與之契合的展覽,還開發了不少有意思的衍生品,因此,也讓馬未都感受到“過來的孩子們明顯增多了”。馬未都坦言,這其中有“觀復貓”的功勞,自去年推出這個概念后,“來的小朋友至少增加了一半”。而這一次,他更是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我覺得博物館沒必要‘板著臉教育人’,希望孩子們能夠快樂地獲得知識”。

  但他並不覺得觀復博物館隻定位於小朋友,“我們是在尋找更多與觀眾溝通的途徑,也會開發大人感興趣的點,只是目前有些展覽的重心放在這兒”。不過,把小朋友的服務做透,也有馬未都的“小心機”。“觀復博物館未來有制作‘觀復貓’大電影的打算,童年對人的影響特別大,20年后,這些小朋友都長大了,到那時,如果我們的‘觀復貓’上映,這撥人肯定會回來看”。馬未都也在思考這類展覽的商業化,“如果在大商場或者兒童聚集的地方辦這個展覽,看的人肯定更多”。

  聚焦“萌寶”

  漢代銅鎏金熊形鎮

  此物件為銅質,外部鎏金,造型採用了漢代人喜愛的熊,熊的面部刻畫清晰,其肥大、笨拙的體態被處理得憨厚可愛。

  銅鎏金熊形鎮是馬未都多年前購買的,“一套四隻,古人拿來壓席子的四個角用的,這次隻拿了一隻出來展覽”。乍一看,該物件與去年紐約佳士得以285.3萬美元拍出的安思遠所藏的那一隻金熊特別像,稍有區別的是,“我這隻帶有鑲嵌的紅瑪瑙、綠鬆石”。馬未都告訴記者,拍下安思遠那隻金熊的是一位世界頂級古董商,“他跟我說,當時一激動,買貴了”。而馬未都多年前買的時候,四隻總共不到十萬塊。

  唐代彩繪十二生肖

  這一組展品被馬未都譽為“最熟悉的萌寵”,“十二生肖又名十二屬相,完整收藏這一組很難得”。

  據他了解,最早出現記錄生肖的是秦代,“湖北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竹簡,記載了有關生肖的內容,但尚不完整。東漢王充的《論衡》首次完整地記錄了十二生肖,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十二生肖開始被社會普遍認可和應用了”。

  清乾隆瓷塑犬一對

  清乾隆的一對瓷塑犬被印在海報上,也呼應了展覽主題中提到的“相看兩不厭”,被馬未都譽為“最親密的萌寵”。

  馬未都認為,在古代並沒有寵物的概念,“像狗這類動物,主要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外出可以打獵,在家可以護院。后來,人們發現聰明的狗還能陪伴、撫慰人心”。在他看來,當家養動物慢慢脫離野性,走入人類生活后,“它們不僅提供了物質需求,還豐富了人類的文化,我們除了感激,還應該有一份尊重”。

  ■對話馬未都

  腳步慢一點,聽見歷史的回聲

  問:這次展覽將文物比作“萌寵”,這是觀復博物館首創嗎?

  答: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展覽,其他博物館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主題。實際上,“歷代萌寵展”在展現人類在文明進程中與動物交往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留下的文物正是文明的証據。人們將彼時彼地的情感固化,借動物表達心聲。盡管我們今天不一定知道每一件文物具體表達了古人怎樣的心思,但我相信,如果觀看的時候腳步放慢一點,或許有機會聽見歷史的回聲。

  問:在挑選作品的時候,是否會刻意挑選有“萌態”的藏品?

  答:當然,因為主題落在“萌”字上。仔細觀察的話,古人創造的東西很有意思。反而我們今天缺乏了那種想象力了,走出學校的孩子像是工業化產品,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個樣子。

  問:自去年推出“貓館長”后,來觀展的小朋友在數量上有明顯的變化嗎?

  答:明顯增多了,沒有具體的數字,但至少增加了一半。相比國外,中國的家長認為,把孩子帶到博物館一定要學到東西,但很多外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他們強調的是感受一種氛圍。一如我們古人讀書的方式,小時候主要是背誦,並不要求理解,流暢的誦讀就算過關了,因為長大后自然就懂了。我們通過一些有趣的概念,希望引導觀眾進來能夠感受博物館的氛圍,沒相關知識背景不要緊,在慢慢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自己感覺新奇的東西,這時候就會試圖去了解,不論是找講解員或者翻閱書籍,獲得了答案,你也就上了一個層次了。

  問:如今博物館裡有多少隻貓?能否講講您與貓的緣分?

  答:有20多隻。我年輕的時候精力旺盛,喜歡養狗,歲數大了以后,開始養貓,因為每到晚上,我都會攤開紙筆寫東西,有貓陪著感覺會比較安心。后來偶然發現,來觀復博物館的很多客人對貓很感興趣,我們便想著把貓這方面做大一點,打算讓它們參與博物館的建設,不僅蓋了“貓辦公室”,后來蓋了一個“貓別墅”。來這裡的貓主要是別人棄養的或者是流浪貓,去年有一隻年齡大一點的貓走了,我難過了好一陣子,我覺得人和動物之間有感情。

  京華時報記者吳平攝

(責編:蔣波、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