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學新觀察:悄然興起的城鄉移民文學

白 燁
2016年07月28日21: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遠方

  苗 青攝

  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不竭的源泉,文學創作是作家對於生活的能動反映,正是由於這樣的雙向動因,社會生活的歷史演進及其種種變動,都會在文學創作中引起一定的反響,從而使整體的文學,既“系乎時序”,又“染乎世情”。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的一個巨大變化,是在城市現代化、鄉村城鎮化的強力推導之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市在地域擴張,人口膨脹的同時,涌現出了新的群體,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新的生活形態,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這樣一些新的都市人的生活行狀與精神現狀,既給現在的都市帶來新的生活風景,也在一定意義上連動著敏感的社會神經。因此,許多作家都把他們的目光投向這一生活領域和社會群體,接連寫出了許多為他們描形造影的作品,使得在小說創作領域裡,城鄉移民題材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與焦點。

  體現作家的平民意識與人文關懷

  從目前有關這一方面的創作與評論的情形看,人們在寫作和評論中,對於筆下描寫對象的最為普遍的稱謂,或是“農民工”,或是“打工者”,這幾乎已經約定俗成。因而,在此基礎之上,又有“農民工題材”“打工文學”的常見說法。我以為,“農民工”與“打工者”的說法,過於強調其農民出身與打工身份,這樣的稱謂因多少帶有出身與身份歧視之嫌疑,最好不予沿用,而應採用更為中性的“進城務工者”,似乎更為適當。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我這裡把以農民工、打工者為描寫對象的作品,統稱為“進城務工題材”。

  從這一題材的長篇小說創作來看,盡管面對的是進城務工的同一群體,但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作品各有自己的況味。總體來看,他們都有對於進城務工者的生存景況與喜怒哀樂的觀察與捕捉,體現出他們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深切的人文關懷。

  進入新世紀之后不久,幾位小說名家的作品率先涉足進城務工題材,並以各個不同的自我發現,給人們帶來不少新的信息與驚喜。

  劉慶邦的《紅煤》,描寫了青年農民宋長玉得到在國營煤礦當輪換工的機會后,懷揣著改變命運的種種夢想去苦苦奮斗,卻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步入邪路的故事。這裡揭示出來的,既有宋長玉出於小農意識的勢利,又有基層官場的貪腐,兩種因素的不期而遇,使得一切都變質變味,宋長玉由“紅”變“黑”也無可避免。

  賈平凹 《高興》 裡的農民劉高興先是將自己的一個腎賣給了城裡人,后又與同鄉五富來到城裡拾破爛……他力圖親近城市,但城市卻冷漠依然,並給他帶來始料不及的命運……作品以原生態式的白描手法,口述體的自述方式,為讀者撩開華麗都市的帷幕,真切展現了底層人們的艱窘又堅韌的人生。作品對農民工的殷切關注和深切體察,以及字裡行間釋放出的濃郁的人文情懷,都撞人心扉,讓人自省。

  劉震雲的《我叫劉躍進》,以在進城務工者建筑隊當廚子的劉躍進的種種意外遭際,寫了從農村進城的務工者的難以預料的命運,難以自主的迷茫。作品的妙蘊在於,由日常化、現實性的故事,揭示出了荒誕性、反諷性的意蘊。

  孫惠芬《吉寬的馬車》,以緊貼進城務工者生存現場的筆觸,在朴素而真切的生活故事中,托出了以吉寬為代表的鮮活而生動的進城務工者形象,他們帶著鄉土的本色與局限,把握著城市的血脈與脾性,打工的經歷悄然改變著一個個農民,而他們也由此進入了文明化的痛苦而必然的進程。作品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深厚綿長的鄉土情思與善解人意的女性情懷。

  趙本夫的《無土時代》,以進城后的農民天柱為了完成一項特殊任務,誤打誤撞地把城市的361塊草坪“換上了麥苗”,在木城掀起了滔天巨浪,由這樣一個“城市裡種庄稼”的亦真亦幻的故事,作品既給“無土”的城市哼唱了一曲悲歌,又給“戀土”的人們吟唱了一曲頌歌。

  觸摸當下都市生活的內在神經

  與此同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中,描寫進城務工題材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漸成熱點。從這些作品涉及的內容與蘊含來看,這類寫作也在不同的作家那裡,呈現出不盡相同的情形。

  一種是把目光投向進城謀生和尋求發展的打工妹,由她們進入都市之后並不順遂的坎坷際遇,表現他們在釋放欲望過程中不斷被欲望所裹挾,在追逐“消費”的努力中又陷入被“消費”的尷尬與無奈。如吳玄的《發廊》,邵麗的《明惠的聖誕》,項小米的《二的》,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等等。

  還有一些作家,則把關注點放置於勞資糾紛、城鄉矛盾,及其背后的文化的沖突與道德的抵牾,為陷入這種復雜糾葛而無力走出的務工者,傾訴不幸,鳴說不平。如張偉明的《下一站》、王蘭蘭的《大堂小寶》、喬葉的《紫薔薇影樓》等等。

  從閱讀感受看,我覺得在描寫進城務工的題材方面,有兩位常居北京的作家的創作,特別值得人們關注。一位是北漂作家荊永鳴,他把自己在北京開的一個小飯館,當成當下都市生活的觀察點,並以這個小飯館為背景,先后寫作了《大聲呼吸》《北京候鳥》《北京房東》《北京鄰居》等系列中篇小說,他在創作中,既寫外地人的人生苦難,又寫外地人的人性堅韌,字裡行間透射出積極而達觀的人生態度。

  另一位是以寫煤炭題材著名的作家劉慶邦,他近年以北京的小保姆為描寫對象,寫作了一批短篇小說,結集為《找不著北》。作品通過一個個年齡不同又想法各異的保姆在北京的生存與打拼,刻畫出一個個小保姆的不同個性,也描畫出一個個雇主的不同形象,整個作品寫出了當下北京市民生活的眾生相,也揭示了在新型人際關系和不同文化背景裡隱含的種種沖突,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觸摸到了當下都市生活的內在神經。

  進城務工題材在八九十年代剛剛起步之時,人們還會感到某些陌生,某種新鮮。而到數十年之后的今天,無論是作為生活形態,還是文學現象,都已經變為常態。因此,怎樣深入底裡,變換視角,把這個已成常態的生活層面寫好,把這些已不陌生的人物群體寫活,並由此潛入時代生活的深處,讓這一已不新鮮的題材重顯活力,再放異彩,無疑是當下的作家們需要解決的創作新課題。

(責編:蔣波、李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