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西藏文物保護:引入科技的力量 讓文物“活”起來

本報記者 韓俊杰 王 玨
2016年08月10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近日,全國援藏工作會議和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拉薩召開,西藏文物如何更好保護利用成為焦點問題。據統計,西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2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留存在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等宮殿、寺廟中的唐卡、壁畫、古籍等,是西藏文物保護的重要資源。如何讓這些文物古籍得到保護並“活”起來?西藏引入科技的力量,讓文物重新煥發生命力。

  摸清家底 加大投入

  在布達拉宮一間工作室內,工作人員陳尼瑪將一件名為“石青色鍛繡孜巴扎紋甲冑”展開,測量出它的長、寬度,疊放整齊后再稱重,一旁的同事不斷地將數據記錄在電腦上。“這是一套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一品級武官所穿的戰袍。”陳尼瑪說。

  “3個月來,已統計出唐卡2000余幅,並根據年代、完殘程度、品相進行了定級。”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貢嘎扎西說,這些文物古籍不僅有紙質的詳細材料,還會有完整的影像檔案。目前,布達拉宮已整理出10萬件文物古籍,其中有6萬件古籍善本,4萬件佛像、唐卡、法器等。

  據哲蚌寺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阿旺群增介紹,哲蚌寺寺藏文物以唐卡、經書、瓷器、佛像等為主,現藏各類文物8000多件。此外,國家投資7000多萬元,對該寺的建筑和壁畫進行了保護維修。

  自“九五”時期投入3.8億元用以維修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以來,20年間中央在西藏文物保護投入近30億元,開展搶救性維修保護工程300多項。“十二五”期間,國家安排資金10.09億元,對46處重要史跡和公共文化設施開工建設。“‘十三五’時期,國家投入西藏文物專項資金還要翻一番,總數不低於20億元。”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尊重傳統 引入科技

  西藏在文物保護上,十分注重文物本體的保護維修。位於山南扎囊縣的桑耶寺興建於公元8世紀,具有漢、藏、印早期建筑的風格。維修施工現場,300多名農牧民手持底部有圓石墩的木棍,唱起勞動的號子,有節奏地打在屋頂上。這就是藏族特有的建筑工藝——“打阿嘎”。

  桑耶寺於今年4月開工的第三期維修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重點對烏孜大殿恢復傳統工藝。“上世紀80年代,烏孜大殿的三層在修繕時用過水泥,此次維修要全部打掉,恢復阿嘎土的傳統工藝。” 山南市文物局局長強巴次仁說。

  坐落在拉薩西郊半山腰的哲蚌寺內,一條古轉經道牆上的壁畫已修復完畢。“這是哲蚌寺時間最長的一幅壁畫,由於年代久遠、雨水侵襲,最嚴重時牆體拱出30厘米。”哲蚌寺管委會副主任洛桑說,技術人員將壁畫揭取下來,對牆體進行修復后,再將壁畫粘貼上。整個壁畫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壁畫原貌。

  西藏還注重引入最先進的技術。2013年7月,故宮博物院與大昭寺合作,決定對大昭寺文物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數據庫。“一尊佛像可以用10幅圖片達到360度瀏覽,把佛像最美的部分展示出來。”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說。在大屏幕上,一幅古老的壁畫可放大4至10倍,原本在大昭寺牆壁上難窺真容的壁畫,色彩、線條、人物形態,甚至年代久遠的文字都清晰可見。通過高端的數據採集,對需要修復的壁畫的裂縫長度、面積及變化都能得出。“這是目前國內最高標准的數據採集,也是首次對大昭寺文物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整理。”羅文華說。

  作為唐卡的故鄉,西藏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國之首。在“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唐卡工作室內,工作人員通過先進的激光拉曼、X光衍射儀及三維視頻顯微鏡等,對殘損唐卡進行詳盡記錄。目前,工作站已設立唐卡保護工作室、儀器室、X光探傷室、前處理室等八個科室,為西藏博物館科技保護綜合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