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民族歌劇《彝紅》進京展演 再現“彝海結盟”故事

2016年08月18日08:41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8月18日電 (鄒菁)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和涼山文廣傳媒集團出品的原創民族歌劇《彝紅》昨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成功上演。此次,歌劇《彝紅》代表四川隊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將於17日、18日帶來兩場精彩演出。它不僅是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非凡歷史、詮釋紅色經典、弘揚主旋律的民族歌劇,也是中國彝族文化藝術史上的第一部歌劇作品。

“舉起結盟酒,豪氣沖牛斗。”歌劇《彝紅》以紅軍長征過涼山,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為背景而創作。1935年,紅軍在涼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留下了一面“中國工農紅軍果基彝民支隊”的旗幟。果基小葉丹被謀害,果基夫人將這面染著彝漢人民鮮血的旗幟織縫在百褶裙裡,直至1950年,她親手把旗幟交給了解放大涼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這一恢弘而厚重的歷史背景下,歌劇《彝紅》以兄弟情、民族情為主線,以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傳播紅色中國夢為訴求,同時呈現彝族姑娘妮扎嫫、紅軍戰士天紅以及彝族小伙拉鐵三人之間的感人故事,謳歌了彝族人民與紅軍戰士同心同德、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

據悉,《彝紅》於2015年2月進行了一次升級排練,由戲劇正式轉型為歌劇,並將歌劇的藝術品質與民族特色相融合,展現了彝族民間音樂藝術的魅力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特色,是我國新時期原創民族歌劇的創新之作。

《彝紅》將西方的美聲唱法、中國的民族唱法和當代的流行歌曲唱法融為一爐,同時將彝族的火把節、換童裙、迎親、砍門檻等風俗以及吟唱、豎笛、月琴等民間音樂完美呈現於舞台。這種將傳統的紅色題材與當代舞台藝術結合,並借助涼山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的形式,既突出了原生態特色,又有當代意義。

妮扎嫫的扮演者劉洺君告訴記者,“我演這部戲壓力很大,因為之前演過的歌劇,相對來說要更傳統一些,而這部歌劇有很多創新之處。比如,它的很多曲調用了一些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包括它的唱段演唱方式,其實這也是為了以觀眾熟悉親近的方式來營造戲劇氛圍。不過,最大的挑戰是這裡有大量的彝族原生態民歌,我需要用這種原生態的方法去演唱,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據了解,民族歌劇《彝紅》是國家藝術基金首批資助項目,曾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二等獎。它參加完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之后,還將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並將進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國內巡演。

(責編:湯詩瑤、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