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潤田和開封菜的一世情緣

孫潤田干了一輩子餐飲,卻沒炒過菜。但對於開封城大小館子,各種美食,都能頭頭是道,說出個四五六來。
說起干餐飲,老孫當初可是不待見。1968年下鄉插隊,4年后城裡招工,給分到飲食公司了。一問,飯館賣飯的。老孫,那時候還叫小孫,鬧情緒了——好歹咱也是個文化人。小孫他媽說了句話,小孫乖乖上班去了——“當個炊事員,不怕六零年。”——上個世紀60年代三年飢荒把大家餓怕了。
進了飲食公司,領導說了,為人民服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小孫被派去一個冷門的工種——炸油條。每天早晨3點爬起來,扎上圍裙炸油條,早來晚走,沒多久,小孫就成了小巷裡的“油條明星”。因為平時喜歡寫個豆腐塊什麼的,小孫被領導看上了,從此離開灶台,進了科室,從秘書干起,當過辦公室主任,在基層飯店當過經理,再到總公司當領導,小孫也就慢慢變成了老孫。
新鄉有個長垣縣,被評為中國烹飪之鄉,廚師之鄉,還出了烹飪大典,老孫不服:“你看他們出的書,張老三15歲到開封學徒,李老五13歲到開封學廚,這不給開封寫的嘛。”
老孫也要出書,寫開封的飲食,連編帶寫。一部《開封名菜》,介紹了600多道開封名菜,編著編著,就剎不住了車,連著出了10本,不光寫開封的名菜,小吃,順便著把中國飲食的老祖宗伊尹也給挖了出來,弄了本《伊尹與開封飲食文化》——誰讓他也是開封人呢。
光寫書,老孫覺得還不過癮,想整把大的。正好國家有政策,干脆,辦個博物館吧,把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兒傳下去。
辦博物館得有場地啊,四處張羅房子。那時候,老孫兜裡隻有3萬塊錢,看中一個小廟,可小廟裡還住著人呢,用了這個廟,就得給人找個房子。沒轍。
有人主動找到老孫,“博物館辦我那兒,300平米夠不夠,500平米夠不夠?”后來老孫一打聽,是個房產開發商,房子一賣,說不定啥時就給你攆走了。不靠譜。
后來,還是文物處的一個副處長說:“上大梁門吧。”老孫懷疑自己聽錯了,大梁門城樓,那上面讓建博物館?沒想到,這事,最后真成了。房子是免費的,電是免費的——政府支持。不過,這中間也差點鬧出亂子,不知誰傳的,說大梁門上要開飯店,弄得滿城風雨,好在后來水落石出。
老孫幾十年收藏的物件都派上了用場,有對中國烹飪始祖伊尹的考証,有歷代的酒器、茶具、餐具,近代的票証、書刊,還有燕窩、海參、鯊魚頭等珍貴烹飪原料……而且館門大敞,免費開放。
孫潤田正在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擦拭中國飲食的老祖宗伊尹塑像 曹增軍 攝
說起藏品,老孫的故事還不少。上世紀60年代,飲食公司曾經出過一套菜譜,后來建開封技校,老孫把自己的那套捐了。捐完老孫有點后悔,可又張不開嘴要回來。因此,這些年來,他在四處尋找這套書。去年國慶節,他意外地在網上發現了這套書,不過一看要價,老孫立馬打了退堂鼓:400元,搶錢呢。直到有一天,來了幾個朋友,老孫給了工作人員20塊錢去買盒煙,過后一想,一條煙就得200元,這套書400元,哪差這兩條煙錢呢?“當時就打電話把書買下了。”
在開封,老孫也算是個名人了,可名人也有“翻船”的時候。一個老記者打電話,說要宣傳鯉魚焙面,那可是咱河南的名牌,你那肯定有照片。老孫說有。照片發過去,記者又打電話,孫老師,您弄錯了吧,這不是鯉魚焙面。“是啊,沒錯。”第二天,報紙上登出來了,一看,沒用老孫那張,是在網上找了一張。老孫這個郁悶啊,此焙面非彼焙面,現在館子裡的做法和傳統的做法,差著“節氣”呢!“我給的照片才是最正宗的鯉魚焙面呢!”
鯉魚焙面的全稱很長,老孫一字一頓:糖-醋-軟-熘-黃-河-鯉-魚-焙-面。魚是軟熘的,挂很薄的一點糊,如果技術不好,一炸魚就沒皮了,然后用糖醋鹽來熘制。先吃這條魚,魚吃完以后,汁拿到后廚烘一下,再拿焙面蘸汁吃。焙面得用拉得細如發絲的面條焙制而成。在老孫的眼裡,這是兩道菜,一套。真正的開封菜還是非常講究的。當然,老孫也說了,美食和美食家是相輔相承的,沒有美食家的挑剔,就不會有好廚師。
老孫已經退休了,可不打牌、不跳舞、不泡澡堂子的老孫依然很忙,頭上挂著一串頭銜:飲食文化學者、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非遺”專家評委、餐飲協會高級顧問,市非遺項目(開封堂倌響堂文化)傳承人……這輩子,老孫注定是和飲食文化杠上了。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