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鮮肉”患上演技缺乏症 表演不過關卻拿上億片酬

某網站上,有網友提問:說說你最討厭的影視作品。一網友回答:鹿晗、TFBOYS、李易峰等所有“小鮮肉”演的影視作品。這一回答馬上引來最多贊同。“小鮮肉”演員等於高顏值、零演技,已成為很多觀眾的固有印象。
所謂“小鮮肉”,即年齡在12歲至30歲之間,擁有良好身材和帥氣長相的男演員。粉絲經濟時代,資本方為吸引特定觀眾群,啟用人氣較高的“小鮮肉”本無可厚非。但因為要支付高額的演員片酬而壓縮電影制作成本,“小鮮肉”不認真揣摩角色好好演戲,拍出來的電影隻能讓粉絲失望,讓觀眾憤怒。而這,絕非“小鮮肉”的正確使用方式。
沒演技?
底子薄,后天不努力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裡,吳亦凡全程高冷面癱臉,表演基本靠吼﹔《怦然星動》裡,李易峰無論生氣高興難過驚訝,都隻有瞪眼睛一個表情﹔《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裡,歐豪一直用淡如白開水的台詞表現內心情感,配套的是不停流淚不停奔跑不停對天咆哮……空洞的眼神、浮夸的表情、僵硬的肢體動作、像小學生背課文一樣的台詞,構成了銀幕上“小鮮肉”的演技群像,接下來便是觀眾的如潮差評。
為啥小鮮肉普遍沒演技?
既非科班出身,又不是天賦型演員,“小鮮肉”表演底子顯然比較薄弱。李易峰、井柏然、歐豪都是國內音樂選秀節目出身,鹿晗、吳亦凡、張藝興最初則是在韓國娛樂公司當練習生,通過音樂組合出道。“他們此前訓練的重心都在音樂和舞台表演上,而對電影需要的鏡頭表演則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以至於剛開始拍戲時,他們的表演都是缺失的。”影評人曾念群直言,“小鮮肉”沒演技也屬正常現象,“他們隻能在一部部作品的拍攝中慢慢提升自己的演技,以戰代練。”
本身基礎就不太好,如果在拍攝前還不認真准備,拍攝時不全身心投入,表演如果能合格才是怪事了。將前期對戲交給助理,開拍了才遲遲現身﹔表演時不念台詞念數字,台詞全靠后期配音補上﹔大量表演依靠替身完成,自己隻補露臉鏡頭……這些都是被曝出的“小鮮肉”工作劣跡。導演郭靖宇曾透露,經常看見五六十歲的導演蹲在“小鮮肉”演員的沙發椅邊懇求,說天氣很熱,你再來一條吧,剛才攝影師沒拍好,我回去罵他,換掉他都行……
博市場?
今年的票房已經打臉
既然“小鮮肉”演技不達標,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電影樂此不疲地邀請他們?原因很簡單,利用粉絲效應博關注,吸引特定觀眾群。
根據易觀智庫的統計,中國電影票房中的85%來自3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群體,他們的欣賞品位會對電影投資方和創作者產生直接影響。越是明星雲集、場面華麗、善於宣傳造勢的影片越是賣座。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分析,“小鮮肉”知名度高,選擇這樣的演員能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和公關效應,從而幫助影片從上映之初起就能獲得較高關注度,從而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績。
市場追逐“小鮮肉”的后果是,后者片酬一再突破新高,天價片酬擠佔了影片的制作成本,催生出一部部粗制濫造的電影。
飛天影業董事長李斌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本想請吳亦凡拍電影,結果其經紀公司直接發話,片酬至少一億元起,“經紀公司通過各種營銷運作,助推藝人片酬虛高,這讓我們制片方很尷尬。一部電影中,韓國藝人片酬佔比20%-30%,好萊塢不到30%,國內演員卻高達50%-80%。”在他看來,電影行業應建立成熟的演員片酬標准,遏制天價片酬現象。
話說回來,有“小鮮肉”就一定有高票房?今年暑期的電影市場,給了抱有這種想法的電影人迎頭一擊。
如果說2013年上映的《小時代》是“鮮肉電影”的開端,並宣告了這種模式的商業成功,那麼今年的票房數據,則徹底打了“小鮮肉”票房號召力的臉。《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上映4天票房不到900萬元,《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票房3600萬元,《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票房也不到4億元。導演趙寧宇預測,“小鮮肉”拍片熱過兩年就會冷下來,因為觀眾已經越來越成熟,隻有顏值、沒有演技、沒有故事的電影不會有人買賬。
想保鮮?
磨煉演技 作品撐腰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小鮮肉”的確為大銀幕帶來了青春靚麗之風。但無論顏值有多高,決定“小鮮肉”保鮮期的,還是過硬的演技。再“鮮”的演員,如果沒有好的作品撐腰,也難以在新人輩出的影視圈長期保鮮。
電影市場應根據“小鮮肉”自身氣質,為其量身定做角色。這一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當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王祖賢出道前是籃球運動員,四肢修長,五官偏硬朗,但徐克和程小東抓住了她身材高挑、眼神迷人的特質,在《倩女幽魂》中將其打造為嫵媚清麗的女鬼,使其成為香港影壇一代玉女。林青霞剛開始拍戲時,飾演的都是瓊瑤小說電影裡的“傻白甜”角色,直到徐克挖掘出她身上的中性氣質,才有了《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裡的經典角色。
“‘小鮮肉’的可塑性不是沒有,關鍵要看市場會不會塑造,把他們的潛質挖掘出來。”曾念群認為,投資方和制片方不能隻想著榨取演員的市場價值,而應去開發其特質,“《老炮兒》裡,吳亦凡和李易峰的演技就沒那麼拖后腿,這主要歸功於人物角色和演員本身的契合以及導演的調教。”
謝霆鋒當年轉型拍電影,頂著樂壇大腕的光環,卻放低姿態,沉下心來磨煉演技,被稱為“拼命三郎”。雖然電影作品有優有劣,但其敬業勤奮的態度獲得了充分肯定。彭於晏剛出道時也是“小鮮肉”,但他敢於挑戰各種類型的角色,青春片、動作片、武俠片來者不拒,摸爬滾打中演技日益成熟。所以說,“小鮮肉”自己在表演上也要多積累。如果自己不努力,兩三年后“鮮肉”變“咸肉”,也就無人問津了。(袁雲兒)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