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說理:圈要包容員 圓,員總在圈內

■孔子與顏回
簡體:圓 繁體:圓 讀音yuán 造字法:形聲字
開欄語
本專欄旨在通過“解字說理”、“明字見性”,告訴人們漢字蘊含的人生哲理和生命密碼,給人以教育和啟發,使漢字成為“心靈雞湯”。首先介紹了漢字的演變和本義,讓讀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通過漢字的形、音、義,去闡述它包含的哲理。
“員”是“圓”的本字。員,甲骨文(圓口,有腳的鼎),表示鼎的圓口。金文將鼎變形。篆文將金文的“鼎”誤寫成“貝”。當“員”的“鼎的圓口”本義消失后,篆文再加圈形的另造“圓”代替。造字本義:鼎口流暢的弧圈。
■解字
完美無缺,圓滿之象
什麼是圓?《說文·口部》:“圓,圜全也。”這就是說圓是渾圓無缺。圓字的口,連接緊密,沒有殘缺,這就是圓的標志。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說“戴圓履方”。由於圓形線條柔和,圓滑柔順,故用“八面圓通”,形容為人處世圓滑,處處應付周全;用“花好月圓”,指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用“智圓行方”,表示知識要廣博周備,形式要方正不苟。由於圓則豐滿,故有“珠圓玉潤”之說。佛教中的圓滿,指完成修行的目的,達到無缺憾的境地。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圓。我們的衣食住行,處處充滿著圓。早晨起床刷牙時用的口壺是圓的,喝水的杯是圓的,吃飯的碗是圓的,上班不論是踩自行車上班還是乘車上班,還是離不開圓的輪子,圓可以說無處不在。即使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追求圓滿的生活、圓滿的人生,圓也同樣不可或缺。而要達到圓滿圓通,必須無滯礙,不偏執,消融一切矛盾,和諧和解。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僅僅有“方”是不夠的,還要有“圓”的包裹。《紅樓夢》裡有兩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方讓我們有原則,圓則讓我們能變通,隻有方圓結合方能獲得圓滿。
眾生平等,圓滿之本
圓是外形平滑,沒有波折的幾何圖形,從圓心到圓周的任何一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代表著平等。在圓這個圈子裡的每一員,都是平等的。由於圓具有均勻、對稱、圓順的特點,因此,具有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觀的品質。佛家認為眾生平等,生命與生命之間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並沒有貴人、窮人、普通人之分,每一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都有受尊重的權利。
弘一法師就是一個關愛生命的人。有一次,弘一法師到弟子豐子愷家裡,豐子愷請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輕輕搖動,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豐子愷問他為何小心翼翼,弘一法師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虫伏著。突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先避。”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弘一法師關愛生命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切忌以貌取人,特別是有一定地位、財富、名望的人,往往會產生優越感,瞧不起他人,在言談舉止上表現出傲慢的態度,這也會招惹來嫉恨的。隻有不分貴賤,平等待人,才能取得圓滿的結果。
包容缺憾,圓滿之途
圓字,員在“口”內,這表明圓總是有一定范圍的,圓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圓。天圓地方,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生存空間。同時,圓字還告訴我們,員總是在圈內,凡事要約束自己,圈要包容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老子說:“大成若缺。”圓滿原在殘缺中。缺,是對完美的期望,在淡淡的憂傷中,有一種寂寞的美。如篆刻,多在斷處用心。斷處見其膽、見其韻。缺更是一種烘托,美不在缺本身,而是缺提供了一個背景,一個呼應圓滿俱足的背景。
曾國藩有一個重要的人生態度——“求闕”,他的書房名曰“求闕齋”。他認為,人生之美好,就在於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缺失之美。花為全開尚有艷極之時,月未全圓必有盈滿之刻,人生有缺,則意味無窮。而花,艷極則枯;月,滿盈則食;運,盛極而衰,此乃常理。曾國藩的“求闕”藝術,成就了他一生的事業,也成就了他一生的幸福。
委婉表達,圓滿之術
圓其形,外表是圓滑的。面對不當的行為,用婉轉的方式去表達,給人面子。給人台階,使人更樂於接受,效果也更好。
崔朴是唐代某州刺史,有一年春天,他乘船出游,船經過益昌的時候,需要人來拉船。益昌縣令叫何易於,是一個很正直的官員,對於崔朴這種勞民傷財的做法,他早就想進行規勸,又擔心直接勸說崔朴會引起崔朴的反感,使他難於接受。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自己穿著農民的服裝拉船。崔朴發現這個拉船人竟然是縣令,他大為驚奇,連忙問道:“何縣令,你怎麼親自來拉船了呢?”何易於便趁機說道:“大人,目前正當春耕大忙時節,老百姓不是耕地就是喂蠶,擠不出時間來拉船。我是縣令,又不種地養蠶,正好可以擔當拉船這個勞役!”崔朴聽完這番話,當即羞愧得無地自容,從那以后,崔朴受到很大觸動,不再縱情山水,立志做出一番業績。
■故事
孔子圓滿處理問題
孔子是一個圓融的典范。
一天,顏回奉孔子命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原來是買布的跟賣布的吵起來了。隻見買布的瞪大了雙眼,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什麼要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深施一禮:“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
買布的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隻有找孔夫子。”顏回說:“好。我們去請孔夫子評理,要是我錯了,我把帽子給你。但要是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要是我錯了我把頭輸給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說:“顏回,你輸啦,把帽子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摘下帽子,交給買布的。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遵從,心裡卻很不服。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對顏回說:“你輸了,不過輸頂帽子;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在面子和生命面前,孔子選擇了生命,圓融地處理問題,獲取了圓滿的結局。
■格言
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韓非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 劉安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俗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