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劇團完整呈現"臨川四夢" 昆曲傳承正當時

9月10日晚,上海昆劇團演出的《牡丹亭》在貴州國際會議中心大禮堂謝幕,這是上海昆劇團貴州行的首演。一連四天,上海昆劇團和觀眾一起沉浸在“臨川四夢”中,貴陽這個西南重鎮首次迎來“百戲之祖”昆曲的大型演出。
“太精彩了,真不敢相信400多年前的故事這樣迷人。”台下觀眾沉醉其中,散場之后久久不願離去。事實上,在此之前,除長演不衰的《牡丹亭》外,湯顯祖生前營造的瑰麗世界惜乎已在舞台“殘缺”——“臨川四夢”中的第一夢《紫釵記》,留下的隻有一折“折柳陽關”,《南柯記》歷史上全本演出本就不多,流傳至今的是“花報”和“瑤台”兩折……
經過長達一年的籌備,上海昆劇團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夢》《南柯記》完整呈現出來,每部戲根據4部作品的不同特點量身定制,部分全本演出從唱腔到表演重新創作,並展開世界巡演。今年6月,廣州大劇院單場1700座,“四夢”4場演出平均上座率超過90%,總票房收入100萬元,打破廣州大劇院有史以來的戲曲演出票房紀錄。從4月持續至12月,全年將有40余場“四夢”,上海昆劇團的70后、80后、90后將接力登台,足跡從上海到雲南、廣西、貴州、捷克布拉格、美國紐約……
“昆三班”的黎安和沈昳麗,此次搭檔演出《紫釵記》。《紫釵記》在傳統昆劇舞台保留下來僅有“折柳陽關”一出,8年前上昆新創《紫釵記》上演,劇本從無到有。這次重新排演,80多歲的上昆編劇唐葆祥再次出馬。黎安說:“唐老師前后改了9稿,遇到情節不順,排練場現場改劇本。”與8年前相比,此次《紫釵記》回歸傳統,主要唱腔來自清代葉堂《納書楹曲譜》。細節也“摳”得更細。黎安和沈昳麗為角色設計新動作。“李益與霍小玉第一次見面,四目相視,我們讓李益忘了扇子掉在地上,加入夸張的喜劇特色。”“折柳陽關”一折,傳統演法是李益將柳枝往霍小玉手裡一塞,黎安改成把柳枝縛在沈昳麗手上。“細節塑造人物。細節精致了,人物也立起來了。”黎安說。
《南柯夢記》則由“昆五班”年輕演員挑大梁,連樂隊、跑龍套的也是年輕團隊。這是上昆首次將該劇以大戲的演出形式搬上舞台,也是上昆為提高青年演員“以戲推人、以人出戲”的又一次嘗試。“年輕演員觀眾不熟悉,是不是願意掏錢?”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說,一開始不是沒有擔心,但事實証明,她的擔憂多余了。在多地的演出不僅全場滿座,戲劇界更是對上昆“昆五班”的年輕人贊賞有加。
上昆的國寶級藝術家蔡正仁感慨:“現在是昆曲演出的大好時光,看到台上台下年輕的面孔,我相信這樣的好時光會一直延續下去!”在谷好好看來,此次“四夢”得以完整呈現,與上昆在全國率先實施的“學館制”人才梯隊建設分不開,這樣的好時光也與上昆堅持多年的昆曲進校園、下基層分不開。
位於上海紹興路9號二樓的上昆俞振飛昆曲廳,是“昆虫”的聚集地。每周四晚上,十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白領換上戲服彩鞋,一把扇子一襲水袖,跟著“昆五班”的姚徐依學唱《牡丹亭·游園》唱段,一學期學完了《皂羅袍》,這學期又練起了《好姐姐》。谷好好告訴記者,上海昆劇團早在1997年就在昆曲普及上狠下功夫,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昆曲進校園、進社區,辦昆曲學習班,讓上昆今天終於擁有了一批高學歷的青年戲迷,這些相對年輕的“昆虫”為古老的昆曲煥發生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