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董琦張威談國家南海博物館:三大亮點值得期待 瓷器是特色

2016年09月14日16:03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南海之約’——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專家座談環節(人民網 於凱 攝)

人民網北京9月14日電 (唐平)今天上午,“‘南海之約’——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人民網一號演播廳隆重舉行。以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講好國家南海博物館的故事”為主題的專家座談成為了發布會的一大亮點,國家南海博物館專家顧問團成員董琦、張威,以及嘉賓主持人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廳長丁暉共同展開了精彩對話。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讓人們足不出戶就領略到南海的燦爛文化,又如何讓靜態的文物資料“活起來”?大家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看法。

談到國家南海博物館設置的六個陳列展覽的展陳特點,董琦以“聚焦南海”、“古今並重”、“相互輝映”三組關鍵詞來概括。董琦首先詳細介紹了國家南海博物館“聚焦南海”這一顯著特色:“博物館有兩個基本陳列,一個是‘南海自然生態陳列’,另外一個是‘南海人文歷史陳列’。另外,還有四個專題展覽:全國九個省市多家博物館共同合作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展’、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對話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南海水下考古成果展’,以及從馬來西亞引進的‘馬來西亞航路展’。”國家南海博物館的第二大亮點是“古今並重”,對此,董琦解釋說:“它不僅展示南海自然生態,也展示當下對南海資源的保護工作。”那麼,第三大亮點“相互輝映”該做何理解?董琦將其中的奧義徐徐道來:“就是南海的自然生態與南海的人文歷史相互輝映,在別的國家級博物館和各省級博物館中,這樣的展陳方式很少有。”

據介紹,在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展陳中,水下文物,尤其是古沉船上發掘出來的中國瓷器將是一大特色。作為中國最早從事水下考古工作的專家之一,張威介紹了國家南海博物館展陳中水下考古成果和展品的基本情況。張威表示,國家南海博物館獲捐贈的文物中,有很多是他從事水下考古發掘工作30年來首次見到的,“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外銷瓷具有典型意義,像景德鎮的青白瓷、白瓷的執壺等都非常有代表性。我認為,捐贈文物中一件有文字的元青花非常重要。我見過有文字的瓷器,標注的是商人的名字或印記,但是用青花字這麼明確地在瓷片上標明目的地,應該是國內首次見到,也是首次發現。”

張威還認為,南海水下文物不僅具有重要的研究、展示、收藏意義,而且在維護南海主權問題上,也可以用這些文物來說話。張威表示:“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在經營這條航線,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它們從歷史上說明了在南海這片廣袤的海域中,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經營、開發、利用南海的。”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用更新的科技手段,讓人們能足不出戶就領略到南海的燦爛文化?董琦表示:“在未來國家南海博物館的規劃當中,除了六個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之外,還要建數字博物館。通過數字博物館,就可以把國家南海博物館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文物庫房裡頭的精美藏品,向全世界人民宣傳展示。”

如何讓靜態的文物資料“活起來”,讓展覽在庄嚴肅穆之外增強趣味性,也是國家南海博物館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對此,董琦提出建議:根據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結構的人群的不同需求,為六個陳列和展覽出六本相應的圖冊。“圖冊可以分幾類。第一類是比較精美、厚重的圖冊,供專業人員和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員做研究。第二類,可以編寫一些通俗的小冊子,讓中小學生能看懂,做成卡通畫性質的圖冊。第三類,從陳列展覽中抽取相應的文化因素,做一些文創工作”,董琦說。張威則列舉了一些國外沉船主題博物館的經驗拿來借鑒:“在展陳上,可以設置一個沉船背景。例如,葡萄牙有個沉船博物館,一進去以后就是驚濤駭浪的,船就在那兒晃,一會兒就沉了。凡是水下文物,肯定是當時的船隻遇到了意外情況。我們可以配合做一些布景,設置一些現場的或者模擬的場景,讓大家盡情想象當時的歷史場景。”

(責編:陳苑、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