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講述天津文脈 百年回眸記錄近代變遷

2016年09月18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一本記錄天津文化的“歷史書”

近代天津市容還原場景

天津博物館二層展廳內景

提起天津,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吃貨”們可能想到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愛建筑的可能想到五大道和意式風情區,愛文化的可能想到“泥人張”和相聲。

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的天津文化中心內,有一片大型人工湖,湖的南側,坐落著天津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近百年的歷程使得天津博物館已經成為天津的一張靚麗名片,記錄和傳承著天津文化。

近日,筆者走進天津博物館,跟隨館長陳卓先生,一起感受天津的歷史文脈,體味一座城市的文明記憶。

耀世奇珍,講述天津文脈

對稱的雙螭,身體上飾著圓圈紋和游絲毛雕﹔翠綠的菜心,上面爬著蟈蟈和螳螂……在博物館二層展廳內,這樣精美的展品還有很多,它們靜靜地陳列在展櫃中,向參觀者講述著天津的發展歷程。

“爸爸,你看這畫,這麼長!”前來參觀的一位小朋友邊比劃邊說。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清代的《萬笏朝天圖》,約17米長,半米多寬,描繪了乾隆皇帝南巡時,蘇州臣民萬人空巷,渴望見到天子真容的熱烈場面。畫中的2000多人,最高的也僅2.5厘米。筆者注意到,畫上的人物雖小,但手裡拿的東西,甚至是鼻子、眼睛,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書畫是我們館藏的一大特色,《萬笏朝天圖》《雪景寒林圖》等等,堪稱國寶級文物。”陳卓說。由於天津毗鄰北京,晚清民國時期,許多宮廷書畫從內府流散出來,輾轉於民間,《萬笏朝天圖》就是其中之一。

工作人員還介紹,新石器時期的玉豬龍、西周太保鼎、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清代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等文物,都是天津博物館的“耀世奇珍”。

暑假期間,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們前來參觀。天津市民趙先生對筆者說:“博物館藏品種類繁多,它們是我們城市的‘瑰寶’,這些文物從歷史中走來,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

百年回眸,記錄近代變遷

走進三樓“中華百年看天津”展廳,一個巨大的船錨映入眼帘,船錨背后是驚濤拍岸的圖畫,不禁讓人聯想到近代天津的風雲歷史與沉浮。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裡。”這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在民俗散文《泥人張》中,對“泥人張”的評價。

博物館展廳中展出的“泥人張”作品,匯集了汽車司機、人力車夫、舞女、拉洋片者等市井民眾的形象,面目徑寸,惟妙惟肖,似縮小的真人一般,反映了近代天津的市井文化。自清代道光年間創始,100多年來“泥人張”傳承著傳統工藝,已經成為天津的標志性文化符號。

“泥人張”用泥塑作品記載著近代天津的模樣,報紙則用文字講述著百年天津的變遷。在展廳內,筆者看到了《大公報》《直報》等報紙。“《大公報》於1902年在天津創刊,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報紙之一。”工作人員說,“《直報》影響力也很大,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最初就是在《直報》上連載的。”

“李鴻章的‘津海新關’匾、《二十一條》原件都在天津博物館,這些是近代天津百年沉浮的記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藏家捐獻,流散文物終歸

1981年,書畫鑒定家徐邦達來津賞寶。當他觀摩完所有的畫后,提出再看一眼北宋畫家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快看,這樹上有字!”徐邦達眼神驚異,對著《雪景寒林圖》說道。原來,他發現了一個旁人從未注意到的“秘密”——樹干上寫著大米粒一般大小的四個字“臣范寬制”。

在博物館內,筆者看到了由3幅絹拼接而成的宏幅巨制《雪景寒林圖》,畫面上,秦隴山川的磅礡氣勢和雪景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156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搶走了這幅清宮舊藏,后被外國士兵拿到街上出售,幸被清工部右侍郎張翼重金買下收藏。1981年,張翼之子張叔誠將該畫捐獻出來。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范寬僅有的兩件存世真品之一。

目前,天津博物館藏有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近20萬件,另有圖書資料20萬冊。陳卓介紹,天津博物館文物收藏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傳世文物多﹔二是反映中國近代歷史的文物、文獻資料多。這些珍品能夠入藏天津博物館,離不開像張叔誠這樣的愛國收藏家的貢獻。

徐世章捐贈的漢代玻璃谷紋璧、周叔弢捐贈的敦煌遺書、王襄捐贈的殷墟甲骨……收藏家們的無私捐贈,不僅豐富了館藏,更讓我們能夠透過這些文物,去探索中華文明和天津文化的燦爛輝煌。

“我們博物館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成為參觀者了解天津文化和歷史的重要窗口。”陳卓告訴我們,“利用好文物,保護好文物,加強對外宣傳,這才是對子孫后代負責。”

天津博物館如同一本“歷史書”,無聲地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張鴻騰 宋 楠 何美樺 雷龔鳴)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