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鬆庭紀念館在杭揭幕 國內最會“吹”的人都來了

趙鬆庭生前照。
昨天,為紀念笛壇大師趙鬆庭先生逝世15周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館暨趙鬆庭笛子藝術教育研究所,在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舉辦揭幕儀式。
昨晚,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歌舞劇院聯合主辦的《“鬆庭流芳”——趙鬆庭紀念館落成典禮音樂會》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上演。全國最會“吹”的演奏家,包括吳樟華、王建元、張紅陽、蔣國基、張維良、王次恆、劉鳳山、詹永明、杜如鬆、戴亞、蔡拯等在內的11位趙鬆庭先生嫡傳弟子登台演奏(按演出順序),帶來《早晨》、《婺江風光》、《憶故鄉》、《幽蘭逢春》、《鷓鴣飛》等曲目,堪稱笛子界的“武林大會”。
40年前,杭州的笛子進修班聞名全國
78歲離世的趙鬆庭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也是笛子創作家、研制家、教育家,他創作的《早晨》、《二凡》、《三五七》、《幽蘭逢春》等曲目是經典之作。他9歲起學習吹笛,將南北方演奏的精華融合在一起,開創趙派竹笛藝術先河。
1973年,趙鬆庭進入浙江藝術學校(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前身),在這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笛子人才,並進一步作聲學理論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笛壇精英和有志從事笛子演奏的,經常往杭州趕,就是因為這裡有趙鬆庭。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導張維良回憶,40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在杭州拜見趙先生,“老師不僅熱情接待,還讓我住在他家裡。因為我從蘇州到杭州,坐船要12小時。”
嫡傳弟子蔣國基說,當年他幾經轉折,才找到還在接受改造的趙鬆庭,求拜師。至今,他都恪守著先生的教導:“認認真真吹笛,老老實實做人。”
由於趕來求學的人太多,浙江藝術學校索性在每年暑假開一個竹笛進修班,一開就是好幾年。這個進修班上很多是來自各地歌舞團的民樂骨干,后來很多都成為了笛壇精英,如劉鳳山、張紅陽、甘少華、孫永志等等。
趙鬆庭發明的笛子,都陳列在紀念館裡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裡的趙鬆庭紀念館,濃縮了先生一生的藝術成就和精神。
進門被設計成趙家老門院的樣子,許多老照片和熟悉的布景迅速勾起了趙鬆庭兒子趙曉笛的無限懷念。有一張是他們全家人的合影老照片,趙曉笛對著它出神良久:“這張照片是在當時文二路的家裡拍的。”趙曉笛說,“現在我們一家人分散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但父親是在杭州教書的,紀念館就建在母校,感覺特別親切。”
趙先生的手稿、曲譜,研制的笛子等藏品,都成了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展廳裡展出趙庭鬆生前研制的一系列笛子,其中最與眾不同的就是彎笛。蔣國基將一件老師親手制作的彎笛贈送給紀念館,G20期間,蔣國基先生曾用這管彎笛給元首夫人演奏。此外,還有骨笛等非常少見的樂器,具有極高價值。
趙曉笛告訴記者,在笛子制作方面,叔叔給父親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支持。“我叔叔是聲學研究者,他的理論知識能幫父親更好地制作出與眾不同的笛子,在什麼位置打洞、鑽孔,能發出怎樣的聲音,都是他們一起研究出來的。”
紀念館主要籌建人、趙鬆庭嫡傳弟子、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科研處處長吳樟華說:“我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先生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一直在傳承和弘揚先生的藝術與精神。學校把紀念館作為弘揚名師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的大事來對待,籌備了五六年。這次紀念音樂會也是歷年來趙先生弟子到得最多的一次,這是我們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