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巴洛克精妙 國交上演室內樂系列音樂會

人民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王玨)近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舉辦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室內音樂會。24日,國交不僅再次請到美國最受追捧的羽管鍵琴演奏家及教育家亞瑟•哈斯先生,更請來美國最著名的巴洛克大提琴大師瑪莎•麥戈伊女士,在北京音樂廳帶來巴洛克系列之二——“再見巴洛克”室內樂音樂會。迭戈•奧爾蒂斯的《裡切爾卡》、卡爾•弗裡德裡希•阿貝爾的《前奏曲》、雅克•杜菲利的《福克瑞》和《恰空舞曲》、馬琳•馬萊斯的《西班牙福利亞舞曲》等,通過當晚音樂家們的導賞和演奏,這些在巴洛克時期知名的音樂作品都煥發出了新鮮活力,被觀眾所認知。
迭戈•奧爾蒂斯作為最早專門為巴洛克大提琴作曲的作曲家之一,於1550年創作的《裡切爾卡》開場。而緊接著的《前奏曲》,卡爾•弗裡德裡希•阿貝爾這位古大提琴家,充分的運用了擴展性的和弦和雙音的表現手法,瑪莎•麥戈伊的手指在7根羊腸弦上起舞,優雅的姿態不禁令人聯想起凡賽爾宮鏡廳中,跳著宮廷舞蹈的貴族女子。
法國作曲家雅克•杜菲利的名字現在已經鮮有人知,但事實上,在18世紀中葉,他是巴黎最成功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當晚演出的《福克瑞》和《恰空舞曲》充滿了意大利音樂的旋律美,有著豐富的和聲、多彩的轉調手法,又帶有法國音樂的精致和細膩。相較《福克瑞》憂傷的f小調,《恰空舞曲》則顯得更為生動活潑,通過長音階樂句、分解和弦以及亞瑟•哈斯對大量裝飾音的即興使用,使得鍵盤上充滿變化。
在杜菲利時期前不久,馬琳•馬萊斯是當時最為成功的音樂家之一。他先后在凡爾賽宮為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服務,所以作品帶有明顯的“王室官方風格”,被認為是意大利巴洛克的一種古典化翻版,當晚盡管演出的是一首《西班牙福利亞舞曲》,但整體作品高雅、嚴肅而有條不紊,顯示出法國貴族對歐洲他國大眾音樂的審美情趣。
縱觀整個上半場曲目,作曲家和曲目不為中國觀眾所知,羽管鍵琴也都是在作曲家給出的低音線及數字基礎上進行即興伴奏,演奏者對作品的詮釋、裝飾音加花都有著個人的理解和藝術審美。而下半場的兩首巴赫的作品都有鍵盤分譜,在音樂風格欣賞上也更容易拉近中國樂迷。
在返場曲中,亞瑟•哈斯和馮丹的第二次合作更加默契融合,大量忽強與忽弱的音量變化顯得游刃有余,學習鋼琴出身的馮丹此次的演奏已完全呈現出對羽管鍵琴的良好掌控力。樂隊從2014年的13人增加到16人,整體和雙羽管也更加勢均力敵,就算是持續始終的撥弦也能與羽鍵琴的連奏構成節奏與樂感上恰到好處的對比沖突。
在觀眾激動的掌聲中,國交中提琴演奏家李晶用現代中提琴和瑪莎•麥戈伊的古大提琴合作加演了巴赫的大提琴與羽管鍵琴奏鳴曲,兩個獨奏樂器的古今對話之感越發明顯。除了還原巴洛克音樂的樂句處理、氣息走向,更需要盡可能通過改變弓法和手指及手臂用力的位置,來模擬古提琴發出的更為柔啞的音色,音樂家們的表現獲得全場持久掌聲。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設計,跨越16到18三個世紀,相較於14年“羽鍵琴的聲音與巴洛克的故事”幾乎囊括巴洛克時期所有不同風格作品的曲目設計,“再見巴洛克”的曲目選擇趨向更加小眾化,但此次加入的導賞,對巴洛克古樂器和曲目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不僅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凝聚在這1個半小時裡,更做到了巴洛克系列音樂會的舉辦初衷:讓每一位來到現場的觀眾了解這些古老樂器,真切感受巴洛克音樂的精致、唯美,更體悟歐洲17、18世紀細致優雅的生活理念,在這個紛雜的當下享受一刻音樂帶來的寧靜與平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