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國平點贊香港戲曲藝術中心:文化自信的體現

中國劇協駐會副主席季國平作總結發言。
人民網香港11月2日電 (記者黃維)“戲曲藝術最能體現中華文化基因和審美風范。目前,香港西九龍文化區在建的第一個重大項目——戲曲藝術中心,我很為他們點贊和叫好。以‘戲曲’命名藝術中心,正是香港特區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劇協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在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上總結發言時表示。
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今天在香港閉幕。本屆論壇主題為“舞台藝術與中華文化形象”,論壇期間,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圍繞藝術表演與情感融通、當代藝術的跨界與創新、傳統藝術與當代繼承、傳統舞台藝術中的文化價值等話題展開討論。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西九文化管理局對戲曲藝術中心名字的英文翻譯,採用直接音譯的辦法,回到了中國式表達,將戲曲翻譯成‘Xiqu’而不是‘Opera’。中國戲曲不能在翻譯中迷失自我。”季國平說,聯想到內地的一些城市的劇場建設,有不少命名為歌劇院,正是缺少文化自信和自覺的表現。
香港對戲曲文化的重視讓季國平感慨頗深。2014年,他曾帶著中國戲劇梅花獎藝術團的著名戲曲家,連續4天演出4場。“戲曲藝術中心雖然是2018年建成,但為了滿足香港市民的戲曲審美需求,從2012年起,管理局就在元旦和春節期間在西九濱海區搭建西九大戲棚,唱大戲,過大年。”
說起當下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季國平認為,很多年輕人不看戲,誤認為戲曲是陳舊的藝術,就是因為缺失戲曲生存的土壤。“要讓年輕人走進劇院,最好的辦法是採取吸引年輕觀眾的手段和方式,比如明星效應,並給他們看經典好戲,加以引導、普及,讓他們學會欣賞,品嘗到戲曲的魅力。同時,傳承要從孩子抓起,不只是京劇進課堂,還要傳統文化進課堂,結合本地特色開展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搭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