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如何打通藝術電影最后"一公裡"?

2016年11月04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業內人士暢談經驗 如何打通藝術電影最后"一公裡"

制圖:蔡華偉

從去年的《聶隱娘》《山河故人》《喜馬拉雅天梯》《心迷宮》,到今年的《路邊野餐》《長江圖》以及即將上映的《盛先生的花兒》,一批優秀的藝術影片正在中國電影市場崛起。如何為藝術電影找到觀眾,為觀眾找到藝術電影,成為推動中國電影多樣化發展的重要命題。

近期,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長春宣布成立。該聯盟由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暖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百老匯電影中心、北京微影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作為首批加盟影廳放映藝術電影,保証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且每周至少保証10個黃金場次放映。聯盟還將在全國征集400個合作藝術影廳,持續擴大藝術影院放映規模。

我們邀請電影研究者、導演、策展人暢談他們的觀察與經驗,探討如何打通藝術電影的最后“一公裡”。

——編 者

中國故事需要藝術化表達

賈樟柯(導演)

我加盟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第一個職業身份是電影導演。從1998年第一部影片到現在,我一直在從事藝術電影這一類型工作。能有一個藝術電影的放映聯盟是我們導演同行數十年的訴求。

我們成長為一個電影生產的大國,為數眾多的導演入行的時候,都希望通過電影表達他們的情感。特別是我們經過了激蕩三十年的社會變革,有太多的人與事、太多的感受,需要通過電影這個大眾化媒介分享。電影負載了我們的情感、光影手法,它超越時間、超越國家、超越文字,是能在心中引起共識與交流的一門藝術。而就整個電影工業而言,推動和支持藝術電影的發展非常重要。藝術電影的前瞻性,對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探索性實驗,能夠為整個電影工業帶來新的思維模式。世界各地的電影工業大國,像美國、法國等,都是善於把新的電影創造的元素轉化成電影工業的財富。這個轉化的過程中,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過去的計劃經濟到現在市場經濟,再到中國電影產業化變革,藝術電影最關鍵的事情是擴大放映渠道。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的渠道比較粗放,好萊塢電影、商業影片、藝術電影、文化電影、紀錄片都在同一個渠道混合地發行,以至於藝術電影找不到觀眾,觀眾也找不到藝術電影。現在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壯大,在擁有這麼多的終端、影院的形勢下,渠道完全可以進一步細化。藝術電影聯盟的應運而生,給了藝術電影導演找到觀眾的機會,也是中國龐大的藝術電影人群觀看藝術電影的窗口。

藝術電影放映同樣是讓電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讓我們的國家更有文化氣息的方式。法國有一個評選機制,每年會評選出重要的藝術電影,讓這些電影成為初中生、高中生的必修課程。這就像我們把魯迅先生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納入教育體系一樣,電影教育也是人的成長過程中必要的一塊,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我期待,隨著藝術電影文化影響力的顯現,藝術電影的思想成果也可以被我們的孩子吸收到。這將不僅是中國電影導演的事情,中國電影的事情,也是中國文化的一件重要事情。

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需要同步吸取全人類的智慧。我今年在一些國外電影公司考察訪問,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因為中國電影的體量和影響力,很多歐美大的制片發行公司都開始關注中國。這是中國市場和中國創意的吸引力,也是我們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機會。

為觀眾與影片搭建橋梁

孫向輝(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

今天說到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很多人會拿她作為藝術電影放映市場可以繁榮發展的佐証。前些年我們的藝術影院卻是多次經歷對外承包、加入商業院線、藝術與商業混合經營與堅持做藝術電影的經營道路選擇。但我們有一批寧願拿著3000元工資也不願意放棄藝術電影的工作人員。他們憑著一腔迷影的熱情和深厚的電影文化積澱,也憑著一種傳播電影文化的使命感,堅守、培育和壯大了這個陣地。

回顧過往,是什麼支撐我們走到了今天?首先是觀眾給了我們信心。藝術影院第一次爆場是一部日本動漫電影,開票前買票的隊伍就一眼望不到頭了,引起周圍居民和路人的好奇。這個活動的策展人是我們技術部的資深動漫迷,他們負責選片,播放暖場音樂,得到觀眾們的極大共鳴,很多影迷在社交網站上做了激情澎湃的記錄。這個夏天成為藝術影院放映的轉折點,我們經常意外地、不期然地遇到影迷觀眾們的狂熱追捧,這給了我們巨大的精神鼓舞。我們看到,不同類別、不同類型的影片都會有忠實的、熱情的觀眾,能不遺余力地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電影是我們的幸福。藝術影院逐步從一周放一場電影轉為每周隻有一天不放電影。所以,我們要對中國觀眾抱有信心。

第二個推動我們堅持做藝術電影放映和推廣的巨大動力,來自對中國100多年電影寶庫開掘與傳承的情懷和對當今藝術電影創作的信心。

中國電影資料館在中國是唯一的國家級電影資料館,在亞洲也是最大的電影資料館之一,儲備了豐富的中外電影資源,因此擔負著向中國以及國外觀眾傳播中國電影文化的重任。中國默片的巔峰之作《神女》拍攝於1934年,2014年開始我們做修復版《神女》的配樂放映,在北京放映時邀請了中國愛樂樂團做現場配樂,這之后又在十個國家和國際電影節放映,特別是在加拿大、英國、法國、葡萄牙、德國等進行了配樂放映,無數觀眾為30年代舊中國女性悲慘生活和著名女星阮玲玉的精湛演技洒下了熱淚。

現在,資料館的優秀國產電影放映已經形成了特色。我們有經典國產影片的展映,包括大批第四、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品。有戲曲電影專場“銀海戲苑”,每周二晚在小西天藝術影院2號廳放映戲曲電影。還有從去年起開始的優秀國產新片的多輪長線放映,如《心迷宮》《喜馬拉雅天梯》《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都得以接觸到更多影迷觀眾。

好的、忠實的觀眾和大量的、珍貴的影片中間需要架設一座橋梁。第三個要解決的就是分線發行、差異化經營的問題。藝術電影其實是一個城市活力和創新性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電影資料館也在向國外同行學習更多分線發行、差異化經營的一些好的做法。例如,2015年,小西天藝術影院對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多部作品進行了系列放映,還策劃舉辦了“米高梅電影回顧展”“大衛裡恩4k經典修復放映”“侯孝賢電影回顧展”等活動,並迎來了一批世界一流電影藝術家到場交流,而每種主題展映走進影院的並不是同一批觀眾。

在建設藝術影院和推廣藝術電影放映的進程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中國電影在過去的“黃金十年”創造了市場奇跡,正在進入新的電影文化的“黃金十年”,藝術影院放映聯盟的啟動無疑將更為有力地助推這一歷史進程。

情懷是藝術影院的靈魂

麥聖希(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

1999年,我加入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那時中心剛成立3年,正處在艱難階段。我們有四個廳,放映的是品質不錯的影展電影,但觀眾非常少。香港藝術電影的片源有限,我們又不得不保留兩個廳放映商業電影,所以也聽到一些揶揄之聲。大家一度在猶豫是否堅持下去。后來我們發現,藝術片的觀眾與商業片的觀眾並沒有天然的、不可跨越的隔閡。如果來看商業片的觀眾發現隔壁影廳在放映有趣的藝術電影,他們也會去看。我們就通過商業片與藝術片聯合的方式,與藝術機構和商業機構開展合作,把觀眾慢慢擴展開。我們在第十五年的時候終於達到收支平衡,到今年第二十個年頭,在香港培養起固定的觀眾群,樹立起藝術電影放映的品牌。

2009年,百老匯電影中心來到北京。剛開始的情況與香港類似,藝術片的片源有限,影院的交通也不太方便,但我們採取與香港不一樣的策展方式。我們做了許多國產藝術片的展映,有像賈樟柯、王小帥這樣名導的作品,也為一些青年導演提供放映的場所。這些青年導演很珍惜與觀眾見面的機會,在觀眾見面交流會上取得了很好的溝通效果。

在北京,我們仍處於摸索中,以學習的態度去理解內地的電影市場。這個市場發展特別快,我認為這同樣是藝術影院的發展期。北京的中心剛成立時,觀影群體大都是成熟的文藝青年,近幾年不斷有新鮮的面孔加入。如果我們的策展有賣點,以前商業片的觀眾很可能因為對一個導演、一個明星感興趣而加入藝術片的觀看。我相信,再過10年、15年,我們在內地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年輕的藝術片觀眾。

商業片在電影之外,還是一種消費模式,一種生活態度。推廣藝術電影實際上也是在推廣一種生活方式。觀眾來到電影院,除了希望看到喜歡的電影,也是在追求一種休閑方式。在北京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我們設立了咖啡館和書店,整體氛圍與商業影院是不一樣的。

策展是藝術影院的靈魂。藝術影院的片子跟商業主流電影是不一樣的,如果策展的時候找到一些好片,角度很有趣,可以吸引到更多觀眾。我們每一次做策展的活動,都安排導演、影評人與觀眾的交流。每一場交流都是培養觀眾的機會,觀眾參與多了就會慢慢形成看電影的想法,以及對影院的感情。因為藝術影院不只是純消費的活動,而是觀眾發掘自己、發現世界的一個過程。這是觀眾與藝術影院的情感紐帶。

片源方面,在香港電影之外,我們與許多駐華大使館或者文化機構展開合作,比如歐盟、法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多個國家的電影節等。通過這種方式把片源豐富起來。

一般影院的盈利主要靠電影票和食品售賣,藝術影院主要靠一張張電影票生存。我們培養觀眾的期限可能會更長一些,或許需要10年、15年,所以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堅持。但我在北京以及內地的其他城市見到了很多熱情的觀眾,他們願意接受新鮮的電影樣式,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內地的電影觀眾會成長得更快些,我對藝術影院的未來充滿信心。(本報記者任姍姍、劉陽採訪整理)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