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在茅市,有一種記憶叫“干塘”

逆風飛揚
2016年11月05日10:52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今天是11月5日農歷十月初六,再過兩天就立冬了,本文將為您回味在茅市,那些年的種種記憶。記憶中的茅市。有一個歡快的音符,就是“干塘”。意思是把水塘裡的水排干,排干做什麼? “捉魚”。“干塘”准確的說法是,“干魚塘”,這是村民們慶豐收的大喜日子。以前魚塘有個人的,也有生產隊集體的。總之,是要把養了一年的魚從池塘撈上來,過個年年有余,歡快的節日。我們俗語稱之為“干塘”。

記得老家有不少山塘,家裡每年都會承包一兩口,那時也不喂飼料,扯魚草是我和六哥假期裡的主要任務。母親常說,看你們扯魚草“打假號沒”,等到干塘就曉得了。所以我們特別期待干塘,想知道努力勞動到底會有怎樣的收獲。

老家干塘的時候一般離年關很近,天氣特別寒冷。准備干塘時,先提前幾天把塘涵洞塞拔了放水,待到再也放不出水時,就要開始抽水,小塘用水車,大塘用抽水機抽。干塘也算是隊裡一件大事,魚塘要干底的那天,隊裡好多大人小孩聚到塘壩上,像過節似的。待到池塘裡的水漸漸少了,魚兒們頓時沒了往日水中閑游的淡定,爭相擁擠,亂成一團,草魚喜歡橫沖直撞,鰱魚急躁地在水面跳個不停,鯉魚、鯰魚一股腦往淤泥裡鑽,尾巴在外面不停晃動,把黃黃的泥漿水濺得老高,十分熱鬧。等到大魚現背時,就不再往外抽水,大人們准備下塘捉魚了。

他們一般不會直接到水裡去抓,往往帶上幾把稻草,從地勢高的地方,用稻草裹著泥漿一路擠過去,慢慢把魚聚攏。 抓魚也是有技巧的,草魚、青魚生猛勁大,強卡是不行的,需要用雙手順勢把他捧進籮筐裡,雄魚、鰱魚,卡住鰓部就行了,有時沒抓好,濺起的淤泥弄得滿臉都是,往往不用多久,就成了會眨眼的泥人。岸上的人攏著手,在塘壩上踱來踱去,議論魚的大小。水裡的人忙個不停,岸上的人自然也閑不住了,心被塘裡的魚牽著,“就在前面有條大魚,不是不是......左邊左邊 ......不是不是......右邊右邊 ......后面后面......再后點……就在那,對對對......就是這條,好大吧”,一邊用手指點,一邊大聲叫嚷,水裡捉魚的人被指揮得不停地打轉,岸上的人更急,好像不抓住,魚立馬會跳走一樣,其實,滿塘的魚,兩個人那會那麼巧一眼看中同一條魚,往往是好大一會兒后,才會找准位置把魚抓住,那場面,有點像現在的電視綜藝游戲節目,甚是有趣。

老家的習慣,青、草、鰱、雄、鯉是家魚,屬於放塘人的,家魚抓完后,像鯽魚、鯰魚、泥鰍、蝦米等雜魚可以隨便下塘去抓,誰抓的歸誰。那時母親要求甚嚴,別人家干塘,是不允許我們去撿魚的。看著主人逐漸上岸了,水裡面也沒什麼動靜了,站在塘埂上說說笑笑、追追趕趕的小孩們和婦女們開始按耐不住了,每個人早早卷起褲腳和袖子,脫了鞋子,齊刷刷沖過去。待到雙腳站到池塘裡,冰冷的水似利箭刺穿皮膚,鑽進肌肉,直抵骨髓,小腿似要從水面處斷掉,整個身子抖不停,牙齒直打顫,但很快注意力被魚蝦吸引了,隻顧盡情地捉魚,早把寒冷拋到一邊去了。小魚大都鑽在泥巴裡,撮箕、漁網是派不上用場的,徒手摸魚是比較靠譜的。把手伸到腳眼裡,貼著泥巴,手指一摸一捏的,淤泥從指間縫隙滑走,遇上有魚,手用力一捏,猛一往外抽,迅速放進系在腰間的魚簍裡,要是抓上一條三四指寬的鯽魚,免不了夸張地大叫幾聲,然后在大家羨慕的目光中慢慢放進魚簍。要是碰上黃鴨叫,稍不留神,就會被刺傷,特麻特痛,那真是痛並快樂著。也有幸運的,能抓上條吧1、2斤的鯰魚、烏魚。上岸后,一個個嘴巴凍得烏青烏青,手和腳通紅通紅的,大家並不急著回家還要揍到一起相互比一比,看誰的多、誰的大。"狗恰果,還不回去換衣,感冒噠不得了",在大人的罵聲中,迅速散開朝各自家中走去,留下一路歡快的笑聲。待到炊煙起時,家家戶戶的灶屋裡都會飄出陣陣魚香。

塘蝦和飯璣古之類小魚是很難弄上來的,渾水摸魚過后,哥哥還會趕一襲清水魚。第二天清早,水清了,拿一個趕箏輕輕放到水裡,然后用竹子做成的三角架,在水裡一上一下慢慢把魚趕到箏裡,迅速提起箏,隻見滿箏小魚蝦活奔亂跳,哥哥也是看得滿心歡笑,一手輕輕抖動趕箏把魚聚攏,一手用瓢把魚舀起放進魚簍裡。

老家茅洞橋多見風消,山塘裡的草魚都是金黃金黃的,雄魚白裡透紅,在衡陽也是小有名氣的。盡管干塘,大魚是不舍得吃的,必須放到集市上去賣,我們兄弟的學費、家裡來年春耕購買農資都靠賣魚的錢,過年也只是留幾條小鰱魚,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煮條自己放草喂大的草魚吃!

今日再看干塘,境似相仿,卻難覓兒時之趣!

(責編:溫璐、李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