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中國絲綢 經緯滄桑

——中國絲綢博物館紀事

陸培法
2016年11月06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絲綢 經緯滄桑

中國絲綢博物館大門

唐朵花紋藍地蠟纈絹

唐立獅寶花紋錦

元代菱地飛鳥紋綾海青衣

元納石失靴套(右)、六出地格力芬花綾褲

清末緞地彩繡戲出十團褂

清末紅緞地彩繡肚兜

清紫色馬面裙

博物館內每天有很多參觀者

來杭州已經數次參觀過中國絲綢博物館,印象極其深刻。它位於杭州西子湖畔,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全館佔地5公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面積5000平方米,於1992年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世界絲綢之源” 屬於中國

一片迄今已有4200多年、出土於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的淡褐色綢片,成為人類最早利用家蠶絲紡織的唯一現存實例,再次印証了“世界絲綢之源”源自東方。去年,來自錢山漾的當代絲綢精品,隨著“中國夢 絲路夢”互聯互通絲路行考察團亮相米蘭世博會,再一次將東方絲綢的風採和技藝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專家介紹,錢山漾遺址位於湖州市城南7公裡的潞村古村落,是人類絲綢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古文化遺址。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專家們對遺址進行的兩次發掘中,發現了綢片、絲帶、絲線等。

經當時的浙江絲綢工學院、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切片檢測,其中的綢片和絲帶被確認為人工飼養的家蠶絲織物。最終經碳十四測定,這批絹片距今已有4200至4400年。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至少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養蠶織絲技術。

“絲綢源起中國的東方,以錢山漾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一帶作為絲綢的一處源點是合理的。絲綢的起源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如家蠶馴化、桑樹栽培、蠶絲利用等,這需要適宜的自然環境和天地溝通的文化背景。錢山漾區域自古桑葉連天、田塘密布,百姓世代以養蠶種田為業。”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說。

“發現絲綢文物的史前遺址有多處,但經過檢測能確認為人工飼養家蠶絲織物的,全球目前最早的遺址還是錢山漾遺址。”湖州博物館館長潘林榮說。

一條蠶,一根絲,中國這一古老而綿延至今的產業,奠定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由錢山漾牽出的這根纖纖蠶絲,重新勾起了人們對這一華夏遠古文明的敬仰,並源源不斷地訴說著“湖絲遍天下”的盛況。

中國絲綢文化博大精深

絲綢是紡織的影子,它綿延5000年,博大精深。介紹絲綢的歷史,研究古代絲綢演變的路徑,該從哪裡入手才能系統、方便地理清絲綢文化演變的脈絡,領略中國絲綢的精髓?中國絲綢博物館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讓人滿意的答案。該館以絲綢歷史滄桑歲月為經,以涉及絲綢文化的中外人物為緯,織就了纏繞在扶桑樹上的絲綢文化,讓前來參觀的人流連忘返。

記者第一次走進絲綢博物館時,就被它獨具匠心的布局設計和精致豐富的館藏展品所吸引。一踏進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一顆放大的蠶繭,背景則是綠色的桑葉。

過去,人們常說的綾羅綢緞,這裡都有文字和實物展示,讓你一目了然。羅是一種絲織物,河南青台村出土的世界最早的羅,將中華民族紡織的歷史上推到5000年前。一小縷不起眼的絲帶,是史前文明良渚文化的見証。絲綢貨幣、黃金織金、絲織妝花……一件件展品實物,向參觀者講述著“桑繭絲帛”的昨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絲綢博物館將早已失傳的文物——漢代斜織機復制出來,讓我們看到了織造“寸錦寸金”雲錦的大花樓織機﹔目睹了明代宋應星畫在《天工開物》中的小花樓織機。

據介紹,中國絲綢博物館有藏品近10萬件,開館以來舉辦各種絲綢普及活動、講座上千場次。這裡成為傳播絲綢文化的大講堂。

20多年來,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挖掘中國絲綢文化精髓、搶救中國絲綢文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業內的廣泛尊重和贊譽。2012年12月,記者參加中國絲綢博物館20周年館慶活動,印象最深的是該館在保護、修復絲綢文物方面的巨大成績。

出土的古代絲織品,多數已經破損。修舊如新、還原文物本來的歷史面貌,是一項既費時又花錢的事情。據介紹,修復一件古代絲綢服裝,要3到5個人花費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利用先進的儀器和精湛的技術來修復和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博物館先后投資數百萬元,購置國際先進的光譜分析儀、紅外掃描儀、液相色譜儀等設備,並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文物科技人員和繡工。

經過他們一針一線的織補,一件件閃耀著中國古代絲綢文明光彩的絲織品國寶展現在我們面前。

讓世界更了解絲綢文化

目前,中絲博收藏了2萬余件中國時裝、近4萬件西方時裝。

香港理工大學姜綬祥教授的一件絲綢服裝作品,取名“四兩十錢”,專家向記者介紹說,這件服裝整體重量250克,換算成中國計量單位為5兩,它用納米金屬材料進行鍍膜,由於採用合金材料,憑借良好的反射能力,面料在不同環境、光線下可呈現不同色彩效果,並具有防水、抗靜電的效果。該作品設計風格獨特,可經過不同搭配組合后呈現5種穿法。這件服裝展覽后將捐贈給絲綢博物館,成為館藏的又一件珍品。收集今天,為了明天。中國絲綢博物館通過各種舉措,使館藏不斷豐富。

博物館改擴建項目中的“絲路之綢”大型基本陳列和“絲路之綢”國際研究中心建設,旨在宣傳絲綢文化,通過“絲路之綢”研究帶動絲路之間的國際合作,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俞敏敏介紹,館方已經在加拿大、法國、美國等很多國家舉辦過絲綢文化展,目前在和美國一所高校合作進行紡織品染料的研究。她特別談到自己2008年在訪問土耳其時對當地絲綢的印象。“(我)去了伊斯坦布爾和布爾薩。在布爾薩去了一個很有特色的絲綢市場,看到了當地絲綢風格和中國有很大差別。(我還把)代表了當地風格的絲綢圍巾帶回我們的博物館內展出。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皇宮裡看了奧斯曼帝國的絲綢服飾,非常精美。”

俞敏敏說,中國和土耳其作為“絲綢之路”的亞洲起點和終點上的兩個國家,更應該在絲綢文化上有更多交流。

今年上半年,中國絲綢藝術展亮相卡塔爾,此展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與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聯合舉辦,凸顯絲綢在“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位置。展覽的百余件展品中既有古代絲綢珍品,也有現代藝術家設計的絲綢服飾,還有介紹中國古代絲綢制作技藝的實物。

為了直觀展現中國絲綢文化,展覽現場還請來了中國的工藝師展示紡織和刺繡等技術。古老的技術、精美的絲綢和現代的服飾引起參觀者的濃濃興趣。

館長趙豐近年來十分關注弘揚絲路文化、建設中國絲綢新形象。他建議,中國政府可向聯合國(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每年“絲綢之路”世界遺產跨國申遺成功日即6月22日定為“國際絲綢之路日”,設計並明確“國際絲綢之路日”標志,率先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策劃和連續實施“絲綢之路日”系列主題以及配套活動,從而逐步吸引絲路沿途各國的認可、支持與參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1月05日 第 08 版)

(責編:賀迎春、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