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鄭京和:是最難的挑戰

鄭京和
明晚,當今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鄭京和將在廣州大劇院舉辦一場廣州舞台前所未有的演出——用一把小提琴3小時完整呈現全本巴赫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昨天下午,“藝高人膽大”的鄭京和提前和媒體、樂迷見面,她表示:音樂就是和平,音樂帶來治愈。演奏家不光需要技巧,更要看到音樂背后的自由和靈魂。
廣州日報記者 張素芹
曾與祖克曼同獲冠軍
令指揮都害怕
韓國鄭氏家族是二十世紀的音樂奇跡之家,七名子女中六位都學習音樂,鄭京和之外更有鄭明和(大提琴家,日內瓦大賽冠軍)和鄭明勛(鋼琴家與指揮家,柴可夫斯基大賽亞軍)兩位國際名家。鄭京和13歲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先修班,19歲時執意參加列文垂特大賽硬碰同學祖克曼,最后竟打破該賽紀錄,兩人同獲冠軍。
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有名的小提琴家幾乎都是男性。1970年5月,年僅22歲的鄭京和站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的舞台上,替代著名小提琴家帕爾曼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結果技驚四座。
此后,鄭京和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曾與倫敦愛樂、柏林愛樂等世界七大頂尖樂團共同演出,合作過的大師級指揮有迪圖瓦、馬澤爾、梅塔及小澤征爾等。
縱橫琴壇半世紀,鄭京和用她那豐富兼具細膩,奔放卻不失精准的演奏張力與純熟的琴技,征服了全球無數樂迷。小提琴家宓多裡也曾表示: “還處在成長階段,我就已經聽過鄭京和的音樂會,那是一種享受。” 據悉,與樂團合作一部作品,她會事先把所有曲譜都背出來,甚至比指揮還要清楚演奏時的好壞,她是一個“令指揮都會害怕的人”。
雖然蜚聲世界樂壇,但是,昨天,鄭京和卻說:“名聲對我來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演奏小提琴,你要去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周圍的人。”
“音樂就是和平,音樂帶來治愈”
巴赫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與組曲一共6首。在“巴赫小無”裡,巴赫設計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它們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最高巔峰。
昨日和樂迷交流時,鄭京和表示,巴赫的作品大多數是鍵盤音樂,弦樂演奏比鍵盤演奏難很多。這次演奏“巴赫小無”,她承認:“確實很難,各種復調、定位,對我來說是最難的挑戰。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巴赫全套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作為獨奏音樂會的巡演。我也非常期待。”
雖然很難,但鄭京和表示,“現在很多年輕的小提琴家,技巧都很好,都可以來演奏。”但技巧不是一切,“音樂背后的自由和你的理解,才是把這套作品演繹到位的最重要因素。” 她說:“用什麼樂器演奏、是否復原歷史時期的演奏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演奏者是不是全情投入。演奏最本質的還是要最大限度地表達情感,觸動人心。” 鄭京和這次用的小提琴是斯特拉迪瓦裡的琴,“很小,和我的手很契合,制造於1702年。”
對於挑戰“巴赫小無”,68歲的鄭京和表示:“不是說誰來做這件事情就如何了不起,更重要的是讓年輕演奏家感受到這個作品的深度,希望他們能被我激勵。音樂不僅是音符,而是音符背后的自由和靈魂。”
上世紀60年代,西班牙的大提琴家帕布洛發現了巴赫的這些作品,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演奏。他給了鄭京和啟發:“音樂就是和平,音樂帶來治愈。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世界和平,每個人的內心平和。”
“沒有其他東西能超越我對小提琴的熱愛”
鄭京和一路順風順水,然而2005年,因為無名指受傷,她不得不黯然作別舞台。不能演奏的時間裡,鄭京和覺得“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受傷兩年后,她回到母校茱莉亞音樂學院任教,幫助青年音樂家成長,也汲取著青春與熱情的力量。2011年,年逾花甲的她以巡回韓國4場獨奏會方式復出。台上的小提琴“女王”,生活中卻說自己“很腼腆”。除了音樂,鄭京和還有著許多的愛好,讀書、繪畫、甚至縫紉。
在鄭京和看來,“演奏和在公司上班當然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演奏,這需要天分。你可以被訓練成一個表演者,但你為什麼表演呢?我今年68歲,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在我的生命中沒有其他的東西能超越我對小提琴的熱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