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藝作品要表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2016年11月18日07:48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藝作品要表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李京盛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為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黨我軍歷史上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80年來,這段歷史被反復書寫,英烈的熱血滾燙至今。

電視劇 《絕命后衛師》所聚焦的,是長征期間,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一支全由閩西客家子弟組成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與數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在掩護主力紅軍突破湘江的慘烈戰斗中,這支后衛部隊6000余人幾乎全部犧牲,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氣壯山河的悲壯篇章。

該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以來,在觀眾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本期“文藝百家”刊發兩篇評論文章,分別從專家和青年學子的視角,分析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編者的話

電視劇 《絕命后衛師》 描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紅軍長征期間,紅三十四師作為后衛部隊,擔負著長征路上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這是一支由閩西客家子弟組成的隊伍,幾乎全部是新兵。他們與數十倍於己方數量的敵人展開浴血奮戰,掩護紅軍主力成功突圍,勝利地完成了斷后任務。在殘酷的戰斗中,全師6000多人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腹部受傷,最后扯斷自己的腸子,“斷腸明志”,以死報國。這部電視劇播出后,感動了無數觀眾。

這部電視劇記錄了長征途中一段不太為人所知的故事,為長征這部中國革命的史詩,又增添了一段感人的篇章。

今天距離長征勝利已經過去了80年,文藝作品對這段歷史的記錄和禮贊也已經持續了近80年。80年的歷史煙雲,絲毫沒有磨滅人民對這段歷史的記憶。盡管硝煙與戰火已經離我們遠去,但英烈的熱血依然有著滾燙的溫度。他們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眸,已化作滿天的繁星,永遠鑲嵌在歷史的夜空中,萬古不滅———這就是信仰的力量。6000多名英烈,為實現信仰而犧牲﹔億萬后人,守望和忠誠於這種信仰,永遠地銘記和懷念他們。不忘初心,就是忠於信仰,就是不忘歷史、不忘先烈。

這個故事為我們復活了長征歷史中一個個無名英雄的感人形象。

《絕命后衛師》 取材於真實的歷史背景,而劇中的人物除師長陳樹湘等少數人外,都是藝術虛構的。劇中的賴老石頭和賴驕驕父子、林氏三兄弟等,都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家子弟,平凡得如同泥土一般。他們原本可以在故土安居,繁衍子孫,度過平凡的一生。但革命讓他們懷有了理想和信念,讓他們扛起槍杆走向了戰場。為保衛勝利的果實,為保衛父老鄉親,最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力量所在,懂得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虛構是藝術的手段,而歷史的本質和真實則是藝術的生命。

這部劇的感人之處,還在於那些隨處可見的、精致的細節刻畫:新參軍的戰士們,在離別故土之際,抓一把家鄉的泥土裝入口袋。在戰斗到彈盡糧絕之時,他們把這把泥土撒向天空﹔新婚的妻子在送別丈夫上戰場時,剪下一縷自己的頭發,裝進丈夫的懷中﹔在戰斗的最后時刻,記載著6000多名戰士的花名冊,被敵人的炮彈炸飛,那一頁頁帶著烈士鮮血的紙頁,隨風散落,畫面壯烈而淒美……正是這些寓意無窮的細節表達,藝術化地詮釋出“家”與“國”、“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命運相連,在觀眾的心靈深處引發強烈共鳴,使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煥發出藝術的人性和血性。

文藝要表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信仰的力量是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的巨大力量,信仰也是人性中至高至善的境界。表現中國革命歷史的文藝作品,隨著中國革命而誕生,伴著中國革命歷程而成長,但並沒有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而結束。相反,對28年間中國革命歷史的藝術抒寫,在這場革命勝利之后,其精神延續至今。它已經成為了中國文藝創造的一個永恆主題,讓無數的文藝工作者為之傾注藝術的心血與才華。這是為什麼? 答案就在這段革命歷史的非凡意義和文藝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中。

今天,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屹立於這場革命的偉大成果之上﹔而這場革命所創造的巨大精神財富,也讓我們的民族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高度和人性高度。文藝的最高境界,即是引領人民認識、攀登和抵達這種思想高峰和人性高峰。從這個意義而言,革命無疑是文藝抒寫的永恆主題。中國革命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行動之一,本身就包含著文藝創作所要追求的至情至性、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和美學境界。

《絕命后衛師》 這部電視劇之所以感人,原因就在於此。為理想和信仰而絕命犧牲,壯哉!

(作者為知名文藝評論家)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