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國產電影競爭力不斷增強

2019年01月04日10:0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產電影競爭力不斷增強

  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新華社發

  《紅海行動》《找到你》《后來的我們》《暴裂無聲》等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深刻反映現實,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資料圖片

  國家電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佔比為62.15%。阿裡影業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顯示,中國電影市場對進口片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國產優質口碑制作越來越受到青睞。國產電影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故事更能贏得中國市場。

  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600億元,與這一華麗數字相比,中國電影呈現的“創作暖春”更令人感到欣喜,喚起人們對未來的憧憬。這一年,現實主義創作成績斐然:《我不是藥神》《找到你》《紅海行動》《后來的我們》《暴裂無聲》《春天的馬拉鬆》《照相師》等一批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現實,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體現電影工業實力的類型電影《無雙》《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超時空同居》《前任攻略3》等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也表達了積極的價值觀﹔關注人文品格和人性關懷的《阿拉姜色》《米花之味》等藝術電影表現出探索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1.現實題材強勢崛起

  無論是反映社會現實問題還是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在2018年都佔據著重要席位,成功照亮了中國電影藝術創作的天空。《我不是藥神》等作品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反映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和社會生活現實,越發受到觀眾的喜愛。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鐘大豐認為:“2018年的現實題材電影滿足了觀眾對現實的情感需求,把現實中人們的情感轉化到故事中,這些作品給以后的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經驗,因為這些作品把人們熟悉的故事講述成了動人的故事。”

  另外,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春天的馬拉鬆》《照相師》《大路朝天》《閩寧鎮》《黃大年》《中國合伙人2》《天渠》《片警寶音》《熱土》9部影片從不同角度呈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人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幸福感、獲得感,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指出:“2018年中國電影成績的表現首先是現實主義創作大有成效。現實主義影片傳達了主流價值觀,讓觀眾覺得社會在進步,生活在發展。”

  編劇汪海林認為:“現實題材的創作需要創作者投入更多,我不認可根據大數據去分析觀眾可能的喜好,然后再投入精力去創作的做法,我始終認為無論何時,真誠的創作才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現實主義題材更是如此,需要創作者真的投入生活去積累。”作為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現實題材作品在如實呈現現實、真實還原歷史的基礎上,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也為2018年中國電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優良口碑戰勝“大IP”大制作

  2018年,中國電影回歸理性,這是觀眾品位提升、電影用質量說話的關鍵一年。在往年,或許有憑借主演陣容、大IP、大特效等手段獲得票房成功的案例,但在電影主管部門對票補行為進行監管以及9.9元、8.8元等低價票大幅度減少的共同作用下,這些“法寶”在2018年幾乎失效。阿裡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對記者說,“目前票補對觀眾起到的作用已經很小,而口碑越來越成為觀眾觀影決策的決定性指標。”在影評人胡建禮看來,“這兩年中國電影觀眾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重視影片口碑,僅僅靠‘大IP’、大明星、大制作已經無法打動觀眾,觀眾更需要貼近自己的生活、能引發自己情感共鳴的現實主義作品。”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中國電影口碑持續向好,觀眾對2018年國產電影的滿意度總體處在滿意區間。檔期影片在觀賞性、思想性和傳播度上都獲得了觀眾較高的認可,特別是春節檔滿意度得分為歷次春節檔調查的最高分。以《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為代表的不同類型題材的優質影片在高滿意度的帶動下實現了可觀的票房回報,這些影片都沒有“流量明星”擔任主演,它們或憑借高工業規格的制作贏得市場,或依靠扎實的故事與人物贏得了觀眾的掌聲,詮釋了“質量為王”的市場鐵律,也進一步彰顯了觀眾觀影的日趨豐富性及多樣性。

  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過於注重投資回報,忽視內容創作,靠某些顏值高、演技差的“流量明星”賺賣點、造噱頭的電影,但這類電影品質大多不佳,遭到了市場和觀眾的果斷抵制。在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看來,“這說明電影市場已經從原來的粗放式促銷刺激回歸品質導向。”

  3.新力量帶來新活力

  經過幾年的厚積薄發,中國電影新導演和年輕導演在2018年逐漸成長為國產電影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在電影市場上,新導演更了解當下觀眾的需求,更能摸准時代脈搏。無論是以文牧野、蘇倫、忻鈺坤為代表的新銳導演,還是以黃渤、劉若英為代表的轉型導演,他們拍攝的電影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且風格、題材都不一樣。“這些新力量、新導演的不斷出現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對記者說。

  2018年度票房榜單中,排名第二位的《唐人街探案2》、第三位的《我不是藥神》、第四位的《西虹市首富》、第十位的《前任3:再見前任》等,都由一批新生代導演執導,他們逐步形成了各自風格,注重貼近年輕觀眾,創作愈加成熟。一大批青年導演的涌現成為2018年國產電影的一道亮麗風景,饒曙光認為“這種新生力量的集中崛起,在全世界也不多見”,他指出,“新力量是電影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與我們市場的包容度有關,也離不開諸多新人培養計劃的扶持”。

  中國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饒曙光認為,“創作者應克服浮躁情緒,克服被資本綁架的不自由狀態,進入‘虛靜’狀態,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作品,創造中國電影新的繁榮景觀。”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國家電影局提前規劃、精心部署,通過實施《中國電影三年行動計劃》等舉措,積極推動以《攀登者》《中國機長》等為代表的一批重點影片的創作生產。(牛夢笛 胡琪)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