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古舊書業的春天還朦朧

2019年01月16日09:41 | 來源:北京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舊書業的春天還朦朧

  有“藏書第一人”之稱的藏書家韋力近日攜新書“芷蘭齋書店尋訪三部曲”現身北京圖書訂貨會,與古籍拍賣家拓曉堂展開了一場關於古舊書行業的對談,吸引眾多讀者來到現場參與交流。有趣的是,兩人對古舊書業的未來持截然不同的態度,韋力深感憂慮,拓曉堂卻認為古舊書正迎來黃金時代。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芷蘭齋書店尋訪三部曲”由三本書構成:《書坊尋蹤:私家古舊書店之旅》關注作為中國古書流通起源的私人古舊書店,《書店尋蹤:國營古舊書店之旅》聚焦在公私合營之后出現的國營古舊書店,《書肆尋蹤:古舊書市場之旅》則觀察遍布各地的古舊書市場。

  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表示,韋力不僅是藏書家,而且還身體力行地研究和傳播古舊書收藏。從早期的《古書之美》,到后來的《古書之愛》,以及與收藏家拓曉堂合作的《古書之媒》,他一直在關注古舊書收藏與流通,並且有計劃地尋訪古舊書店。

  韋力說到,此前他與拓曉堂合作的《古書之媒》,其實就就是兩人的採訪錄。拓曉堂通過自己的經驗,讓古書流通史有了全新的角度。而此次出的三本書,韋力則是從古舊書店的角度。他認為古舊書店總共分為三種:一是私人舊書店,他將之視為中國古書流通的起源。其二是從1957年公私合營后出現的國營古舊書店,當時每個城市隻允許保留一家古籍書店,所以北京全部合並為中國書店,上海全部合並為博古齋,這些古舊書店許多已經隨著歷史的變化消失了,但目前還有一半左右存續。其三是古書市場,如北京的琉璃廠。

  “琉璃廠為什麼在中國的古書流通史上這麼重要?因為清朝科舉,大量的考生來北京參加考試,由於交通不便,帶來大量的書顯然不容易,所以在北京的琉璃廠這一帶就形成了書市。考完試之后,少數人考上,大多數人還是被淘汰了,那麼這些人再把書賣掉,一買一賣這就是市場,所以琉璃廠就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古籍市場。”韋力說。

  在《書肆尋蹤:古舊書市場之旅》一書中,韋力尋訪了全國諸多古書市場,除了北京的琉璃廠,上海的福州路,開封的御前街都是至今仍然存續的古書市場。“因為開封是以前北宋的首都,所以御街前面整個一條街都是賣古書的,而難得的是這條街到今天還叫書店街,這是國內我所知道的唯一也是留存至今最久遠的書市。因為從北宋到現在至少有900多年歷史,它依然叫這個名稱,並且當我走到那條街的時候,它依然還有十幾家書店在。”

  聊起如何選書,韋力認為,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判斷力。在收藏書的過程中,會收到各種不同的信息,人往往看見叫得最響的就信,結果很容易就被帶到溝裡了。韋力講到,曾經從故宮裡流到琉璃廠一批庫存典籍,不僅包裝精美,而且價格十分低廉,如一套《資政要覽》隻賣18元。但是當時有位老先生對他說:“你怎麼能要這書,這樣的是以前沒有人要的東西,宮裡面藏書哪有藏這個的?”他沒有買,結果眼看著這套書漲到了二十多萬。

  韋力表示,中國以前其實沒有新書的概念,新書的明碼標價是西方傳來的,而上千年來,中國圖書交易的傳統是買和賣之間純粹是默契的關系。“書中我寫的東西是中國古書的流通常態,因為這個常態使得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變成了古籍版本的鑒定專家,你需要了解到版本的知識,才能賣出好價錢,這需要強大的知識做支撐,要求你是一個通才。”韋力說。

  曾就職於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特藏部,后從事古籍拍賣二十余年的拓曉堂分析了中國古籍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也就是韋力先生所記錄的書店、書坊、書肆,一買一賣買賣相間的屬於一級市場,拍賣是二級市場。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二級市場是依據成熟的一級市場來運作的。”談到韋力的新書,拓曉堂認為,二級市場因為有公開報道,記錄比較簡單,但一級市場的內容往往沒有記錄,韋力的工作正是將這幾十年古書界的一級市場做了一個詳盡的記錄。

  對於古舊書市場的未來,韋力與拓曉堂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韋力坦言,古舊書市場是相對恆定的量,隨著電子化的沖擊和公共圖書館進入市場,這個行業未來令人擔憂。但拓曉堂則樂觀地認為,今天的中國古書業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2018年,中國古書已經踏踏實實地進入了億元時代。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拍下一個億,香港賣了《宣德御制大般若經》2.3億港幣,合人民幣1.8億元。嘉德秋季今年的《安思遠藏善本碑帖十一種》是1.9億多元。”拓曉堂表示,“這個行業我認為沒問題,這個行業不是一天了,兩千年了它都存在,短短這麼幾十年就把它的未來斷了?我不信。” (成長)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