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走出小眾,觀眾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劇?

2019年01月28日09:57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出小眾,觀眾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劇?

  老牌百老匯IP《芝加哥》等原版引進音樂劇成2018年北京音樂劇市場關注度最高的作品。 主辦方供圖

  日前,天橋藝術中心公布了2019年演出規劃,在音樂劇規劃中共推出五部音樂劇作品,而在此前,七幕人生也發布即將於2019年推出兩部全新音樂劇,截至目前,僅已知2019年北京地區原版引進劇目已達7部之多。而另一邊,從年中的音樂綜藝《幻樂之城》,再到日前收官的聲樂演唱綜藝《聲入人心》,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一批人氣音樂劇演員,看似音樂劇市場正告別小眾,越來越“破圈”。

  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2019年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僅北京地區,全年各大中小劇場上演的音樂劇演出場次共計775場,較上年同比增長16.9%,音樂劇觀眾增長26.7%,達到42.9萬人次。而在國家藝術基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20部風格各異的本土原創音樂劇制作勢頭十分強勁。那音樂劇市場發展到今天,是否真愈加繁榮,越來越“好賣”?觀眾看音樂劇時最關注什麼?新京報記者調查百位觀眾及採訪目前音樂劇制作、引進方代表揭秘音樂劇市場的繁榮背后。

  觀眾的選擇?

  大IP原版音樂劇仍是觀眾首選

  目前市場上在演的音樂劇主要分為原版引進、國外音樂劇中文版、本土原創。在2018年北京的原版引進音樂劇中,老牌百老匯IP《貓》、《芝加哥》、《吉屋出租》與“年輕”的《長靴皇后》,在下半年的北京原版音樂劇市場受關注度最高。如《長靴皇后》,在北京29場演出觀眾總數超4萬人,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達到1200人以上,對於音樂劇演出而言數據相當可觀。而時隔十四年之后再回北京舞台的《芝加哥》因在演出前一次意外的“爆款”網絡事件(青年作曲人徒有琴以《芝加哥》中的唱段為基礎重新制作了一個名為《天朝渣男圖鑒》的視頻,該視頻網絡走紅),平日銷售百余張演出票的票房一下翻升十倍,最終以九成以上的銷售量成為2018年度北京市場最賣座的音樂劇之一。

  在中文版音樂劇制作中,七幕人生2018年的四部作品——《音樂之聲》、《灰姑娘》、《我,堂吉訶德》、《近乎正常》佔據著全年國內中文版音樂劇演出市場最大份額,僅在北京,一年就共演了127場。除此之外,中文版《媽媽咪呀!》、來自韓國的《洗衣服》、《隱婚男女》等,日本四季劇團的《想變成人的貓》與《素敵小魔女》等由日韓經典作品改編而成的中文版音樂劇也逐漸成為市場上有力的競爭者。

  翻開剛剛閉幕的第三屆天橋音樂劇演出季的節目單,僅從2018年10月下旬開始到12月末,在天橋藝術中心便有12部音樂劇陸續在大中小劇場內上演,為近4萬名觀眾奉獻了34場音樂劇演出,這其中不乏帶著本土原創標簽的作品,如深諳當代都市情感的《馬不停蹄的憂傷》、《爸爸的信》,也有闡釋民族風韻和家國情懷的《牽手》、《詩經·採薇》等,中央音樂學院推出了徒有琴原創音樂劇《黑與白的証明》,這些參演劇目的出品方既有國家團體和藝術高校,也有民營機構。

  業內人士稱,到2019年,音樂劇在演出門類裡已不能再算是小眾演出,尤其原版引進的音樂劇與中文版音樂劇目前在市場份額中表現搶眼,那觀眾的選擇究竟怎樣?新京報記者問卷調查了百位觀眾,他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市場在演變?

  制作中文版、原創是大勢所趨

  在原版、中文版及原創三類音樂劇中,引進原版音樂劇相對“好賣”佔據音樂劇票房大頭,但成本也相對較高。以上海SMG引進與北京四海一家聯合運營的《芝加哥》為例,舞台上的演員22人,算上幕后技術團隊與其他工作人員在內,整個外籍演職人員團隊多達60人,北京四海一家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婷婷坦言,“雖然國際通行標准酒店是四星級,但在國內的酒店標准均是五星級,算上日常的演員津貼,僅按照《芝加哥》在北京演出的落地成本來看,這筆支出幾乎佔項目總成本的20%左右。”於婷婷表示現在很多國內主辦機構,把外方團隊的落地標准都提高了,動輒五星級酒店的標准,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講都不是一件易事,但於婷婷相信,這樣的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做音樂劇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本土化,如何在引進原版劇目的基礎上,從國外團隊身上學到經驗,再結合中國市場的需要去做一個好的劇目,這個可能是今后我們要著重去發展的一條道路。”

  亞洲聯創在2011年運作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是中文版制作的首次成功嘗試,之后這種取得國外版權再本土制作的方式逐漸打開了新市場。在中文版音樂劇制作中,七幕人生出品的系列作品目前在市場份額中佔比超過50%,2013年七幕人生正式進入中文版音樂劇制作階段,六年裡共推出《Q大盜》、《一步登天》、《音樂之聲》、《我,堂吉訶德》、《灰姑娘》、《近乎正常》六部百老匯中文版音樂劇,在2019年還將全新制作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七幕人生市場總監袁齊表示,“很多人覺得,六年制作六部中文版音樂劇作品並不算多,但這些作品的演出場次至少都在150場以上,演出周期都超過了兩年,累計演出總場次至少達到一千場。一部中文版音樂劇作品的口碑如果得不到支撐,基本上10場之后就會在市場上消失。”

  中文版音樂劇制作成本中最重要的是版權成本,袁齊介紹,中文版音樂劇版權引進,一種是全版權復制(Replica),即從劇本、舞美、編曲、編舞、服裝,舞台的調度必須嚴絲合縫地照搬原作,哪怕舞台上道具擺放的位置和材質也必須符合原有的標准。這種模式往往是版權方的要求,制作中文版的過程中不會有偏差,這是優點,但缺點在於與原版完全一致,有時需要把國外主創請到中國來監制,成本將會有所增加。而第二種模式是“非全版權復制”,這類版權協議對於成本控制來說空間較大,音樂劇最核心部分的劇本、音樂、歌詞版權確認后,其他皆可自行調整,減少雙方溝通成本,讓作品更符合實際的需要。“不同程度的標准化,決定了一部音樂劇作品最終的呈現,以及制作成本與周期,沒有哪一家公司會完全遵循一種模式,會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去判斷。”

  而談及盈利問題,袁齊表示:“一般來說大型商業劇場的演出,基本上都要演到至少100-150場后才能收回制作成本,進入盈利模式。”

  仍存在的問題?

  專業音樂劇場館、制作類人才稀缺

  盡管從相關數據來看,中國音樂劇演出已逐漸走出小眾,但總結目前中國音樂劇產業生態仍有著幾個特點:制作費用高、演出周期長,缺少音樂劇的專業劇場,個別劇目為了達到良好的演出效果,甚至要對個別劇場根據劇情做出專門的改造。雖然目前有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與上海文化廣場為代表的專業音樂劇場館,但放眼全國音樂劇專業場館依然匱乏。較多的劇目隻能在非專業場館演出,必然呈現不出作品最佳效果。

  不同於電影一次性的投入和制作,一部中文版音樂劇和本土原創音樂劇制作出來之后,要不斷地巡演、駐演,通過版權交易實現盈利。這個過程中,運營成本中有一項開支巨大,就是場地的租金。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曾就此問題在去年11月舉行的“2018國際音樂劇產業高峰論壇”上發言指出,“場租支出在一部音樂劇運營成本裡可以佔到30%甚至更多。”

  除此之外,目前中國音樂劇市場比較缺少專業一線制作類人才。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真正開設音樂劇本科課程是在1995年,開設研究生教育課程是在21世紀初期,大多院校以培養音樂劇表演人才為主,但是不能覆蓋音樂劇產業的全部鏈條,缺乏適合音樂劇的制作人、舞台監督、編劇、編舞等人才,並不能滿足原創音樂劇的人才需求。在開設音樂劇的專業院校中,目前僅有少數的專業院校結合商業演出教學,部分院校不太重視結合商業,因此導致很多學生畢業之后並不能達到商業演出制作的水准。而在演員方面,張利也表示,國內80%以上的音樂劇學生是聲樂底子,優秀的音樂劇演員比較匱乏。

  專業的音樂劇譯配更是稀缺資源,與一般的翻譯不同,音樂劇翻譯不僅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思,還要考慮到這些詞如何在舞台上唱出來,劇本譯配是需要極高專業度的長期事業,七幕人生市場總監袁齊介紹,七幕人生的劇本總監程何譯配《我,堂吉訶德》的劇本前后耗時三年時間,而她也是國內唯一的職業音樂劇譯配人士。

  北京四海一家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婷婷指出,從整體宣傳和銷售的角度上來講,音樂劇的很多項目都是純靠市場的,如今團單和包場這樣的銷售形式越來越少,對於整體市場宣傳人員的需求還是很大的,可能作為從業者來說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把有限的資金花在最精准的位置上。

  採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