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光明日報評:書店是生意,讀書是生活

2019年01月29日10: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書店是生意,讀書是生活

近日,一家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比2017年下降6.69%,從而引發了“沒好書還是沒人買”的討論。

其實,與這個數據同時發布的,還有另外一個數據: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同比增長11.3%。實體書店銷售雖然下降了,但網絡圖書銷售卻有不小的增長。從整體上看,大眾的圖書消費實際上是增多了。如此說來,是不是就可以反過來做出“好書更多了”或者“人們更願意買書、讀書了”這樣的判斷呢?當然也不行。現實的情況是:好書未必有人買,有人買的未必是好書。

一些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佔據前列的書,內容雖不足觀,但在書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幾位名人“傾情推薦”,憑借一系列營銷策略激發起讀者的購買欲望。而一旦一種圖書暢銷,類似的選題便蜂擁而至,粗制濫造往往與跟風炒作相伴而生。書中沒有真知灼見倒沒什麼,如果有一些不准確甚至錯誤的表述,還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應。對於讀者來說,這樣的書買得越多越糟糕。

好書為什麼沒人買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很多人無法靜下心來讀那些深刻、厚重的好書,找一些輕鬆、平庸的書來消遣也無可厚非。況且,如今讀紙書,無論讀的是什麼,似乎都比讀電子書顯得更有格調一些。而好書之所以沒人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每年出版圖書50多萬種,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數量的好書,也被湮沒在茫茫書海之中了。讀者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好比海裡撈針,難度很大。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圖書,書店的面積再大、書架再多,也難以承載。據說,目前一本新書的動銷時間大概是3個月。這就意味著,一本新書在書店的書架上擺放了3個月,如果少人問津,無論內容如何,都將下架回倉,其在圖書零售市場上的生命就宣告終結了。

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劣書驅逐良書的案例屢見不鮮。在書店的書架上,劣書驅逐良書的現象同樣頻頻上演。這是市場的選擇。我們無法要求書店違背市場規律,把那些滯銷的書留在書架上,等待它們的知音,更不能篡改暢銷榜,把那些低銷量的圖書推上榜單。雖然很多書店具備公益機構的某些性質,不少書店還主打文化情懷,但歸根結底,無論網絡書店還是實體書店,都是一門生意,首先需要通過買和賣來保証自身的生存。尊重消費者的選擇,無可厚非。

實體書店銷售碼洋下降,也許是事實。但與此形成呼應的,是2017年實體書店及發行網點數量比上年增長4.3%。為什麼圖書銷售碼洋下降,書店卻變多了?難道都是為了情懷?實際上,很多實體書店除了圖書之外,還引入了咖啡餐飲、文創文具等業態,而且這些業態利潤的增長已經超過圖書銷售的下滑。有業內人士介紹,即使在餐飲行業,飲品的利潤也佔到餐廳總利潤的50%,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要求書店單純靠賣書來賺錢。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讀書,是一種生活。對於那些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來說,是否真正擁有一本實體的書,並不重要。但我們倡導多讀書,讀好書,就希望好書能大賣,以此鼓勵優秀的作者、優秀的出版社,源源不斷地寫好書、出好書。如果好書越來越多,讀好書的人越來越多,就算圖書銷售額真的下降了,那可能也只是平庸之作沒有銷路了。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